粮价平抑一事,为啥会冒出那么多功侯,要和刘荣唱反调?
因为粮价高地,直接关乎这些贵族当年的账,能不能收支平衡,甚至有所盈余。
刘荣平抑粮价,不是在阻止他们酒池肉林,剥夺他们奢靡享乐的机会,而是在针对他们,人为创造家庭财政赤字。
当年,刘荣是凭借不俗的手腕,外加窦老太后、先帝刘启这两大史诗级靠山,勉强把事儿给平了。
但在那之后,长安的功侯贵戚们,却并没有就此告别‘商场’。
如今的长安,十个商人,至少有九个背后站着某位功侯贵戚。
剩下一家也不是什么好鸟——背后不是少府内帑、主爵都尉,便是朝中某位非彻侯之爵的高官重臣。
贵族们有封国,每年都有不菲的租税收入,确实不假。
但奢靡的生活,以及贵族所谓的‘排场’‘体面’,却使得他们的支出,远高于封国租税收入。
针对这种现象,刘荣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说法。
——居长安,大不易;为汉侯,巨艰难。
在这般极度不健康、极其不平衡的家庭财政状况之下,功侯们‘穷养奴仆’,完全不舍得下成本培养武装力量,却舍得在战时,给家仆私军配备甲胄等昂贵军械,也就是可以理解得了。
因为对于贵族们而言,奴仆,类似于车——是消费品。
和车一样,奴仆并不是买回来,就能一直免费用的,而是需要给吃的、给穿的,病了得看医,孤独了还得包婚配。
而甲胄军械,却类似于房子——是固定资产。
只需要买回来,就能一直拥有,并不需要持续支出成本。
最最关键的是:这些甲胄、军械,并不是功侯们为了上战场捞武勋,完成kpi,而专门花大价钱买来的。
——功侯薨故,随葬品中,本就需要这些彰显功侯‘武力不凡’的昂贵军械!
所以,功侯们置办甲胄等昂贵军械,并在上战场时,把这些军械借给手底下的乌合之众用,完全就是提前给自己备好随葬品,并在自己死之前,最大限度利用这些‘随葬品’的价值。
只能说,有钱人抠起门、拨弄起算盘,那才是一个雁过拔毛;
连自己的陪葬品都不放过,也是真的离大谱
至于说汉家——尤其是刘荣,为什么要默许,甚至隐隐支持贵族们需要上战场、需要捞武勋达成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