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点缺口给难住。
三两,刚好能让老百姓看到希望——看到只要拼尽全力,就能勉勉强强填补窟窿的希望,同时又无法轻易达成目标。
这,便是华夏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三十三两白银政策。
为什么说这个政策臭名昭著?
因为这个政策,是在用最不合理、对底层民众最不友好,最折磨底层民众的方式,让统治阶级只付出极小——近乎于零的成本,便达成‘让民间民壮有事儿干’的政治诉求。
只不过,对于这个臭名昭著的制度,刘荣却有一些别样的看法。
这个做法对不对?
当然不对。
任何折磨、剥削底层民众的政策,都是不对的,都是无法长久的,也都是不健康的。
但在成为皇帝后,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尤其还是当今汉室最高的统治者,刘荣却不得不说一句:三十三两白银政策,错的是手段,而非目的。
让青壮年有事儿干、有追求、有羁绊,确实是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
但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有很多。
比如当今汉室,把农民困在田间,把工匠困在作坊,对商人进行系统性鄙视,为贵族制定战时kpi;
又或是后世新时代,成年前都要读书,毕业后都要工作,而后就是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为了车房贷款而奔波劳碌。
虽然后世常有戏谈,说有家室的男性员工,总是更好拿捏、更容易低头,更容易操控,但从本质上来讲,让绝大多数壮年男性‘忙起来’,却是社会和谐安稳的重要前提。
因为壮年男性这个东西,他真的很难评。
就像后世那句玩笑话所说的那般——三个男人凑一起,就随机刷新一个点子王。
十个八个男人凑到一起,那就是刘邦和沛县的伙计们、朱重八和淮西的发小们。
百十来号人凑一块儿,不眨眼的功夫便是水泊梁山。
即便是在后世,高校男生宿舍的夜晚,热血儿郎们的夜谈,也是以色欲作为开端,国际局势作为高潮,并最终得出一句:这个世界不该是这样。
所以,当今汉室也好,后来的封建时代也罢,每一个朝代、每一届统治阶级,其实都在想尽办法,让绝大多数男性产生羁绊。
比如土地、耕作,比如作坊、匠艺;
再比如妻儿、老小——乃至于孝敬长辈、养育子嗣的社会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