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裹尸。
所以,对于底层农户——甚至对于任何家庭而言,这套培养模式,都是一个投入极高、成本极大,若成功则回报极为丰厚,同时风险又极大,有相当大的概率失败,且失败后果极为惨重的模式。
道理很简单。
一家农人,为了培养这么一个武人,很可能是兄弟姊妹好几家合力,一起熬十几二十年吃了上顿没下顿,补丁上面盖补丁的苦日子,才能勉强供的起的。
结果供出来了,可能不中用;
就算中用,也可能死在战场上,让十几二十年的投入、苦日子都打了水漂不说,还损失一个壮劳力。
这代价太过于惨重,风险也太大,根本不是底层民众所能承受的起的。
——就算不培养武人,寻常农户家庭意外损失一个壮劳力,都是要元气大伤,甚至可能就此家破人亡的!
而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宗族,连续十几二十年奉献所有,几乎是赌上宗族命运去培养一个武人,最终结果却有可能是这个武人,在前线成为炮灰?
这个下限实在是太低,也太令人接受不能。
反观读书,对于底层民众而言,风险就没这么高了。
武人要好吃好喝,要营养,要名师,要武器军械,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读书人就没这么多讲究了。
笔墨纸砚?
那根棍子在地上写字行不行?
名师指导?
爬墙跟,偷听老儒的诵经行不行?
有的是办法省钱,甚至近乎零成本汲取知识。
而且‘学成与否’所造成的后果,也就是上下限,对农人而言也相对更容易接受。
读不出来又怎么着?
做个账房先生也好,替人写写书信也罢,总归是一门活计。
至不济,实在实在没读出来,也不过是脱产十几年。
确定读不出来了,照样可以拉回来帮忙种田,恢复为家里的壮劳力。
总不至于读书读不出来,就把人读死了不成?
很多时候,华夏底层民众就是这样。
他们是最淳朴,同时又最精明、最有开拓精神,同时又作为谨慎的群体。
当你想动员他们,给他们画大饼时,你跟他们说‘成了如何如何’‘只要成功就怎样怎样’,确实是有一些效果的。
但再有效果,也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