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粪车要工作多久吧?
只能说,论玩梗,论脑洞,谁特么的能比的过网友们?
果然群众的想象力才是最丰富的,才是最脑洞的!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在于,网友们爱看,给这些话题带来了流量和热度,所以才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不过,人红是非多,更何况这一次热度这么高。
所以很快地争议也随之出现。
毕竟,这个世界不可能总围绕着你转啊!
特别是陈默的预告片直接霸占了热搜,霸占了媒体资源,损害到了很多同行的利益。
再加上,既然评论可以带来流量,讨论也可以带来流量,那么质疑呢?
是不是同样的也可以带来流量,于是很快地开始出现了一些针对陈默这两波宣传的质疑。
某社评专家大v质疑道:“消失的她预告片刻意联动“杭城杀妻案”“太国泳池杀妻案”等真实恶性案件,通过“化粪池警告”“海底星空藏尸”等暗示性画面刺激公众神经。
陈默这种将悲剧娱乐化的手法,本质上是在消费社会伤痛换取关注度。
作为公众人物,如此做法是否有失偏颇?”
不得不说,对方的确掌握了流量密码,这条质疑的微播同样的获得了很高的阅读量和讨论量。
看到这些,很快的就开始有人跟进。
某知名影评人表示:“消失的她采用递进式预告片设计,故意释放矛盾信息如何非既是凶手又像受害者、三个版本的李木子,引导观众陷入无休止的猜测。这种操纵性的营销手段虽提升热度,但损害了作品的信息真实性。
同时两支预告片引发的讨论量比一部电影还夸张,通过碎片化信息轰炸(如#海底星空致命浪漫#等热搜)挤占公共舆论空间。
并且,预告片集中展现东南亚的负面形象,泳池凶器、悬崖杀机等强化地域偏见。是否存在地域污名化风险?是否矫枉过正?
最后,如此过度宣传,真的合适吗?”
对此,网友们也分成了两派。
支持陈默的认为:
“这些人真的是除了一张嘴,啥也不是!什么叫地域污名化?难道那些事情不是真的吗?”
“东南亚那些地方,这些年发生的悲剧案件还少吗?你们这种怕影响到对方的旅游环境,甚至有让大家不要相信那地方危险的人,才是真的坏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