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手机屏幕还停在“哥哥是谁”的搜索页。
但是对于影评人们,特别是带着放大镜来找茬的影评人们来说,这同样的也成为了他们认为的一个问题点。
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影评人,他们很难理解这个剧情。
“为了一句坏话就动手?这是不是没活硬整?”
“有些太扯了吧?感觉在强行制造戏剧矛盾,这场架打的太莫名其妙的了!”
老影评人却摘下眼镜擦眼角:“你们不懂,那年我们连网络悼念都没有和现在的主流合理追星完全不一样啊!”
当然年纪大一点的影评人,能理解是能理解,但是也却有些不能接受。
他们承认那个年代粉丝确实狂热,但质疑影片是否在消费逝者情怀:“哥哥和梅姑的离世是无数人的痛,用这个当打架理由,算不算‘情怀绑架’?”
甚至认为是不是有在借着已经离世的哥哥和梅姑来牟利?
不过,像周小斌和白越倒是看的津津有味。
事实上,这部电影其实已经有些超出他们的预期了。
虽然的确一个个角色美的不像话,甚至给人感觉有些失真。
但是的确画面和镜头都非常漂亮。
而且难得的是剧情方面,本土化的改编做的很不错。
其实翻拍电影,本土化改编,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合理的融入本土的环境,本土的历史背景。
这方面,这个版本的电影做的还是相当不错的!
比如那一段打架的剧情后紧跟一段独白:“那时候我们不懂什么叫‘理智’,只知道心里最干净的地方被人踩了一脚。”
而姐妹淘的分崩离析的本土化改编,同样的和原版的有很大的差别。
原版里面,姐妹淘是因为有人被毁容,引发“大事件”!
但是说实话,这个剧情本土化改编根本不合适。
因为根本不需要。
在这里的处理上,陈默淡化了这一点。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根本不需要啊!
毕业了,本就到了分别的时候。
有人出国了,有人高考落榜,有人因为家庭原因早早被迫逃离出去打工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搞那么多事情!
当然了,这样的设定,肯定会牺牲剧情的冲突感和决裂感。
但是改编电影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