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文具行业”。
甚至于还影响到了教育界,多地中小学给学生布置了“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信”的作业,不少大学也紧跟潮流,开设了“书信写作”选修课,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瞬间爆满,被学生评为:“最治愈的水课”!
有意思的是,这一波还带动了邮政信件业务的意外回暖,特别是邮票,在这个时代,对于很多00后而言,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陌生的东西,几乎已经只有集邮人士才会购买的东西。
可是随着这波“纸短情长”活动的开启,很多人开始尝试着给好友写信,给家人写信,给同学写信,用的不是那种快递模式,而是邮票寄信。
按照网友的话说:“虽然寄信的速度很慢,但是仪式感真的太满了!”
同时也延伸出来了很多反思的话题,说白了,就是人们越缺什么,就越希望获得什么。
比如当年那山那人那狗为什么能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能在日本走红?
这一次的活动,也延伸出来,比如#我们弄丢了慢生活#这一话题就迅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议焦点。
不同年龄层的网友纷纷发表观点,从怀旧到反思,从调侃到自省,形成了一场关于“快与慢”的集体讨论。
“从前连思念都要等邮差,现在连分手都嫌打字慢。”
“7080后的网友表示:那时候的爱情,连等待都是甜的!
一位70后晒出1985年与妻子通信的信封,邮戳显示两地信件往返需要15天,配文:“当年等一封信,像等一场雪——慢,但每一秒都值得。””
底下很快就有网友回应:“是啊,现在等一条微信已读,像等一场暴雨前的闷雷——焦躁又无可奈何。”
“科技给了效率,却偷走了仪式感,以前写情书要打草稿、誊抄、喷香水,现在发‘在吗’都嫌打字慢,直接甩语音条。”
“没办法,现代人分手用拉黑,古人分手还得写绝交信——输在不够高效。”
“小时候盼着‘信息高速路’,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成了堵在路上的社畜。”
“不是我们不想慢,是kpi、房贷、催婚三座大山逼着我们‘倍速生活’。”
“可我们连看剧都要开2倍速,到底是谁的锅?”
“没毛病,现代的“慢”是外卖但凡迟到5分钟就投诉,但是能花3小时p一张朋友圈的照片!”
“不是慢生活没了,是我们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