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高丽始终是一把悬在隋朝头顶的威胁之剑,不得不打。
问题不在于打不打,而在于如何打。在这一点上,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听从了裴钜的建议,征兵113万,民夫两百万,分为24军,一日发一军,连绵960里,漫山遍野杀向辽东。
与其说这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当时的杨广,就没把高丽放在眼里,打高丽是为了展现国力,震慑外国。
而事实上,此时高丽以北的东囘突厥已经称臣,高丽以东的靺鞨、契丹,以西的新罗百济先后投降并派兵助战,高丽四面受敌,是真正的孤军奋战。
而且隋军将士英勇用命,于辽河畔大败高丽,歼俘近五万,消灭了高丽主力近半。
隋炀帝满以为大军攻入高丽本土,高丽就会开城投降,因此他还在每一军中安排受降使者,并传喻:“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
结果预备打棉花的拳头打在钢板上,高丽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居然硬是拼死抵抗,隋军准备不足,大败而归。
至于第二次,基本上没怎么打。
杨广刚把军队派到前线,后方杨玄感就起兵造囘反了,于是又把军队拉回来打杨玄感。
于是耗费数百亿钱的第二次征高丽就草草收场了。
至于第三次,根本就没打。
经过前两次大战,高丽损失惨重,国力大降,因为战争破坏和巨大的军费开支使高丽民穷国困,百姓纷纷逃离故乡。
而后方的新罗百济趁机发兵侵占高丽,高丽在内忧外患之下,无力抵挡隋军进攻,于是在隋军抵达辽河之时,高丽称臣投降。
杨广觉得挽回了面子,就接受投降,班师回朝了。
所以隋朝三征高丽,并非都失败了,真正惨败的只有第一次。只不过这一次输的实在太惨了,有点丑陋而已。
后人都在传说。
隋炀帝这三次战争,输的一败涂地,看来多少是以讹传讹的说法。
听完后。
庄凡来回踱步,思考了好一会,才问道,“三征高丽期间,有没有出现过极度诡异的事件?”
杨广说道,“据说当年高丽出现了一个很厉害的巫师,活了两三百年,有巫师作法,才让高丽长久不灭;对了,当年朕的大军中,有一支骁果军神秘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最后只在一处沙漠山口,找到死去的马匹,其他都没有下落。”
庄凡摇头,却又点头,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演 作品《谢邀:万代帝王,奉我为主!》第236章 知道你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