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中门口,街上的人越多。乌压压的人群在高中门口汇聚,考生的手里面都拿着一本书,边走边背,如蚊子一般的背书声通过人数的加持,门口变的简直跟后世的高中早读一样。
大门上方挂着举行横幅,横幅下面是荷枪实弹的民兵,胳膊上戴着红袖章,神情严肃地看着乌压压的人群,旁边站着几名老师,一边焦急地看时间,一边激动地交谈。
“几个月的时间,国家举办两次高考,足以见到国家选拔人才的决心!我真为这些考生们感到激动与兴奋,咱们以前没有机会参加高考,没想到有生之间还能参与到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来。咱们的愿望,在这群孩子身上终于要实现了。”
一名身穿深色中山装,短头发的老师忍耐不住心中的激动,接着摘下眼镜放到嘴边哈了哈气,掏出手帕认真地擦了擦再次戴上眼镜朝考生队伍望去,像是要牢牢记住这个场面。
“是啊,国家下了大决心。据说去年第一次高考没纸印试卷,将毛选的纸用来印卷子了!”
“只不过大学录取率也太低了,不知道今年咱们县能不能考上一两个!”有老师感叹道。
“要是咱们学校能考上一个,哪怕是大专,足以在咱们全县扬名了!刘老师,你带的是毕业班,你觉得有没有希望?”
“难啊!毕业生前几年也没认真学习,在忙着搞大字报,搞休学。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也都去参加学农学工劳动了。不过应届生的底子还是比毕业好几年的好点!另外就是老三届的学生,他们当时学了好几年,只要认真复习,还是有希望的。”
老三届的学生是指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遇到十年爆发,66届毕业生本来该毕业的,却没有毕业,直到1968年一次性毕业,这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大量的毕业生也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危机。
于是老三届的学生几乎都被送到了农村插队,成为了知青。老三届的高中生几乎是跟共和国同时成长的,他们经历了建国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老三届的学生也是最有实力的,66届的高中生整整上了五年的高中,这让他们在高考中有了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这些人也很悲惨,那就是没考上大学的老三届学生回城,因为年龄大,招工的时候受到年龄歧视。
刘一民旁边站着一个中年男人,旁边站着一个女人拉着孩子,孩子的年龄有十几岁的样子。
旁边有个老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能编的狗牙根 作品《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第7章 全力依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