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薛跃想听什么,也更明白,此时此刻必须展现出与长官同进退的决心与清晰的战略眼光。
“薛长官明鉴,职部也认为,长沙,必须守!而且有可守之依据。”
他首先定下了个基调,随即开始逐条分析起来:
“其一,在于战略态势。正如薛长官所言,长沙乃两湖粮仓,更是屏障西南大后方的门户。长沙若失,日军便可溯湘江南下,威胁衡阳,甚至窥伺广西,我抗战之大后方将腹背受敌。反之,若我军能坚守长沙,则犹如在日军第11军这把尖刀之前顶上一面坚盾,不仅能保我西南腹地安全,更能将敌人牢牢牵制于此,使其无法抽兵他顾,此于全国战局,善莫大焉!”
“其二,在于战术层面。”
顾家生的手指划过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等一系列天然河流。
“我第九战区经过此前作战,对湘北地形、敌我态势已知根底。此地河网密布,山地丘陵交错,极不利于日军机械化兵团的展开。但却利于我军在此节节设防,逐次抵抗,消耗其有生力量。我军正可依托有利之地形,构建纵深防御阵地。只要指挥得当,各部协同,未必不能复制随枣之捷,甚至重现万家岭之辉煌!”
他刻意提到了薛跃的得意之战,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声音变得更加沉重而有力:
“这其三,也是眼下最要紧的一点。在于全国抗战之信心!”
他直视薛跃。
“近日汪逆兆名在南京沐猴而冠,公然叛国,散布投降论调,致使人心惶惑,士气堪忧。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我第九战区若能在长沙城下,予骄狂之敌以迎头痛击,甚至挫败其战略企图,其意义将远超一城一地之得失。它将向全国、全世界证明,我国民政府及国府军官兵抗战到底之决心从未有任何的动摇,倭寇气焰虽然嚣张,然我华夏脊梁未断,热血未凉。此一战,打的是军事,更是政治,是人心!”
顾家生的一番分析,既有全局高度,又有具体措施,更紧紧扣住了当前最敏感的政治神经。顾家生最后总结道:
“故此,于公于私,于战略于士气,长沙都必须坚守,职部不才,愿率第五军全体将士,唯薛长官马首是瞻,砺兵秣马,誓与长沙共存亡,绝不后退半步!”
这一番话,既是对薛跃战略决策的全力支持,也是对其个人威望的充分尊重,更是顾家生基于自身(哪怕模糊)的历史认知和现实判断后,做出的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他成功地将“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