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出口:十二月?
李恒露出整齐干净的牙齿,特阳光地笑了笑,默认。
呼!周母悄悄呼口气,看向李恒的目光渐渐变得不同了,一变再变。
此刻她终于明白过来,为什么女儿会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排练春晚节目了?
明白余家女儿为什么会对他那么上心了?
也明百复旦大学为什么会安排他住进庐山村了?
原来是有这样一层身份在,如果属实,那年纪轻轻确实非常能耐,了不得!
周母走过去,第三次开口:慧琴,吃饭了,别让人家久等。
哦,好,来了来了!
小姑合拢稿子,意味未尽地说:哎,嫂子,等会你可得看看,比大姐年前推荐的那本活着有味多了。
李恒:
麦穗:
周诗禾无奈笑笑,哪有当着人家作者面捧一本踩一本的?
周母望眼李恒,只是笑,催促道:你们两个耳朵是打苍蝇去了,合着我们刚才的对话一句都没听进去,快洗下手吃饭,等会菜凉了。
小姑父站起身禁不住问:这是谁写的?有才华啊,要是去发表说不定就能一炮而红。
李恒、麦穗、周诗禾和周母集体无语。
不得已,周诗禾把刚才对母亲说的话重复一遍。
听完,小姑和小姑父两口子齐齐停下脚步,定定地望着李恒,好久才开口:
难怪!难怪!
那就是了,我说寻常人怎么可能写得出这样的大作。
两口子一人一句,几乎同时出口。
话落,两口子互相对望一眼,小姑从包里掏出出远门必备的相机,递给周母说:
嫂子,给我和李恒拍张照。”
小姑父也悄摸站了过去,站到李恒另一边,夫妻俩一左一右把李恒夹在中间。
等要拍照时,小姑又叫停,问李恒:有书房吗?
李恒:
几乎秒懂对方意思,但还是回答:有。
能不能去书房合照?更有书香气,更有纪念意义。小姑眼晴亮亮地。
都这样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啊,看在周诗禾同志的份上,怎么也不好拒绝不是?
于是一行人进了书房。
哟!果然是作家十二月。进到书房,小姑一眼就看到了书架上的活着和文化苦旅的单行本,顿时惊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