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她只是一个山角落来的女人,在这大城市需要人撑腰,这样才有胆气、有自信,压力大的时候有地方诉说。
而数遍周边的同龄人,她谁都不服,就佩服李恒。
或者说,杨应文暗暗有些崇拜他。
当然,这崇拜之意她是不会说出来的,免得某人瑟,经常用来打击她。
大家都认识这么多年了,谁还不了解谁啊,李恒也是一个给一丝阳光就灿烂的主,夸不得!不能夸!
李恒道:老实讲,如果只是开一个英语补习班,我是没兴趣弄的,我都把李然叫来了。这样吧,咱们玩票大的,要办就办英语补习学校。
杨应文错:补习学校?
李恒点点头:刚才你给我的报纸和文件都看完了,自从半年前你给我写信想弄这个后,我平素也有关注这一块。
市场绝对没有问题,就像你说的,自从允许公费出国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和外国接触的机会增多,整个社会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英语出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渴望。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社会大环境导致的,上行下效,媒体天天在推波助澜,不然不会这么疯狂。
说到底,对学英语的渴望,骨子里主要还是对金钱的渴望,对国外现代化生活的向往。
尤其是随着四六级的普及,92南巡后外资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只会越来越大。
有市场,没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人发现这一块香饶饶。如后世俞敏洪就吃到了这一时代的大红利,两年后在京城创办了补习班业务,用四处贴小广告的方式打开了市场。
李恒前生就是和老抹布在羊城弄这一块市场的,几十年下来,对业务对管理那可谓是相当熟悉,简直是门清。
他现在有前生成功的经验,又坐在时代大红利的座椅上,银行存折里还有上百万的资金。
要是不干回老本行,不亏死了么?
他现在野心很大,作为第一个有机会吃螃蟹的人,他想把这个培训学校做到后世新东方的规模,甚至更大。要把属于老俞的气运抢过来。
叨逼叻逼说了一通,李恒最后拿过一份报纸指着一则新闻讲:你看,国家都鼓励做教育,鼓励民间办学,有很大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是目前其他行业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巨大优势,咱们要充分利用起来。
他要办补习学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