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场发生器的核心是共振晶体阵列。”廉默在设计会议上展示着最新的技术方案,“我们需要培养出具有特殊振动特性的晶体,让它们能够产生精确可控的能量场。”
晶体的制造是整个项目最具挑战性的部分。这些晶体必须具备极高的纯度和稳定性,同时还要能够在外部控制下改变振动频率。
“我们已经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负责晶体研发的专家汇报道,“目前最有希望的是第十二号方法,这样晶体具有较好的频率响应特性,但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比奇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也遇到了难题:“能量场发生器需要极其精密的机械调节系统。以我们现有的制造技术,很难达到这种精度。”
工作又持续了一个月。科学家家们反复调参数,终于研制出精度足够高的系统。
与此同时,能量转换系统的开发也在同步进行。收集到的各种能量需要转换为统一的形式,才能被有效利用。
“我们设计了一个多级转换系统。”负责能量转换的工程师介绍道,“第一级将各种原始能量转换为电能,第二级进行电能的调节和稳定,第三级将电能转换为我们需要的特定能量形式。”
六个月后,第一台能量场装置的原型机终于制造完成。这台设备高约三米,由新材料和机械部件精密结合而成。顶部是复杂的共振晶体阵列,中部是调节系统,底部是能量转换和存储单元。
“所有系统检测完毕,可以进行首次启动测试。”比奇向廉默汇报道。
启动仪式在地穴族的技术中心举行,里从族长亲自到场观摩。当廉默按下启动按钮的瞬间,能量场装置开始发出低沉的嗡鸣声,顶部的晶体阵列散发出柔和的蓝光。
“能量场已经形成,开始检测周围的能量源。”监控人员紧张地观察着各项参数,“检测到地热能信号、风能信号、还有微弱的晶石辐射能信号。”
随着系统的稳定运行,能量收集效率开始显现。监控屏幕上的数据显示,装置正在持续收集各种形式的环境能量,并将它们转换为可用的电能。
“功率输出稳定。”技术人员兴奋地报告,“虽然还达不到大型发电设备的水平,但已经足够供应一个中型设施的用电需求。”
里从族长对测试结果非常满意:“这项技术如果能够推广应用,将彻底改变我们的能源供应模式。”
但廉默深知,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