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边说边写,笔下流畅许多。
胤䄉听得一愣一愣的:“十三弟,你记性可真好。”
胤祥笑了笑:“二哥讲得透彻,自然好记。”
三人越写越顺。
胤禟笔下不停,心里想着胤礽当初教他的法子:“尚书艰涩,但若拆解句读,先明其义,再记其形,便不会觉得难了。”
他手腕微转,笔锋流畅,竟比平日快了许多。
“尚书洪范有云:‘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此言君王当立中正之道”
胤䄉咬着笔杆,盯着春秋繁露里“天人感应”那段发愁,忽然灵光一闪——“十弟,读董仲舒不可死抠字眼。”
记忆里,胤礽执卷浅笑,“他讲‘天’与‘人’,其实是在说君王该如何顺应天道。你想想,皇阿玛为何常提‘敬天法祖’?”
“原来如此!”
胤䄉一拍脑门,笔下顿时流畅起来。
胤祥写得最稳,他素来聪慧,只是偶尔粗心。
此刻他默念着胤礽曾叮嘱的:“策论贵在条理,先列纲目,再填血肉,切莫急于求成。”
他深吸一口气,逐字推敲,竟比平日更加细致。
梁九功站在一旁,看着三位阿哥笔下生风、行云流水的模样,心中愈发感慨:“太子殿下当真是天纵奇才,不仅自己学问精深,连教导弟弟们也这般得法。”
他想起往日胤礽批阅奏折时,朱笔一挥,字字珠玑;
讲书论学时,引经据典,鞭辟入里。
即便是最晦涩的典籍,经他一解说,也能叫人茅塞顿开。
如今看来,九爷、十爷和十三爷能这般长进,怕也是因着太子殿下平日里的悉心指点。
“难怪皇上总说,太子殿下‘文采斐然,治学严谨’。”
梁九功心中叹服,“这般能耐,莫说是皇子,便是满朝翰林,怕也找不出几个能与之比肩的。”
*
窗外日影渐斜,三人竟谁也没喊累。
胤禟写完最后一笔,长舒一口气,搁下毛笔,活动了下手腕。
胤䄉紧随其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却难得没抱怨。
胤祥则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才合上纸页。
待最后一笔落下,胤禟伸了个懒腰,得意道:“看来咱们也不是不能专心嘛!”
三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笑了。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迷茫期中 作品《【清穿】之太子拿了黛玉剧本》第343章 君子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