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不介意的话,科曼主动提出了给毕加索最有价值的画作进行临摹,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画家,此时就已经有很多毕加索的假画在市面上流通了。
尤其是在巴黎,有一些属于穷困潦倒能够概括的画家,就是以临摹毕加索作品为生。
这就像是一个白金作者能够养活一群同人作者一样,一点都不意外,毕加索的名气造成了这一点。
毕竟是一个珍品能够有十万美元售价的行业顶点存在,毕加索也知道自己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总有人会用他的名字吃饭。
因此毕加索同意了,像是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哭泣的女人这些已经被估价非常高的作品,让毕加索拿出来做展览他也舍不得,科曼主动提出在作品上真假参半,对他来说属实是正中下怀。
这些在二十一世纪动不动就过亿美元的画作,现在普遍被估值十万美元左右,虽然不如几十年后吓人,哪怕对于一个年收入一千美元出头的美国,这也是一个健康劳动力百年的积累,毕加索也担心自己的作品出现破损影响价值。
不过毕加索同样也怕砸了自己的招牌,仅仅允许一些名气在外的画作可以被临摹,大多数展品用自己的真实作品。
“这样避免了我们彼此的风险,毕加索先生帮了我们一个大忙。”科曼听完之后表达衷心的感谢,这一次的交流顺利的超乎预料。
这么看来毕加索对法国还是有感情的,不枉他连家都没回,到了巴黎直接就找到毕加索的门口。
毕加索的油画,以及很多真实价值没有这么高的艺术品、奢侈品,才是法国的核心竞争力。
在任何国家都是支撑不起来经济发展的行业,但是在法国却可以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这对国家来说好的不能再好了。
要知道对很多国家来说,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上价,更别提低端的纺织品、衣服鞋帽,而对于法国这又不是问题。
有了这么好的基础,法国根本不用担心很多国家,尤其是苏联那种体制国家的,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可以说对法国而言,这种常见的偏科并不存在,法国可以很轻松的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比任何国家都容易共同富裕。
毕加索亲自送科曼出来,这不是他对科曼多么爱护,完全是尊重科曼提出来的展会,尊重要这么做的法兰西。
从毕加索的家出来,科曼才想起来回家,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个时候世界大战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