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低回报、观众接受度有限。
非娱乐化历史叙事,观众欣赏不了。
观众还是要背锅。
然后导演假装反思一下,开始创作转型,转向更商业化的项目。
再然后,行业分析,王的盛宴的票房溃败,既是历史题材与商业市场错位的结果,也折射出导演在艺术表达与观众需求间的失衡。
再加上1942,共同成为2012年贺岁档的双输案例,为中国电影行业敲响了历史叙事需兼顾艺术性、可看性与市场规律的警钟。
以后古装大片逐渐凋零,严肃历史也随之埋葬。
这一世,有关方面提前遭遇了舆论冲击。
王的盛宴因为三通娱乐的历史大片一部接着一部的大卖找不到借口,1937票房一路走高,导致南京南京旧账也被翻了出来。
1937和1942只能说是“严肃历史”大类,与南京!南京!则是同一题材。
观众考证起来,更是卖力。
何况后面还有沈三通的一双黑手引导。
两部电影的历史观与叙事,差异明显。
1937强调普通民众在历史中的主体性,通过底层人民的自救与组织化抗争,传递人民是历史推动者的信念,将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觉醒,最终落脚于团结与自强才能抵御外侮的积极结论。
对侵略者的态度,毫不掩饰,立场鲜明!
日寇被塑造为高度组织化的暴力机器,其暴行具有系统性与非人性化特征,避免对施暴者进行心理共情,强化民族对立的尖锐性。
对侵略暴行的呈现方式克制,但也直白,直接展现日寇系统性屠杀,集体处决、孕妇剖腹。
服务于人民创造历史,服务于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凝聚力量。
而南京!南京!说好听点,叫做试图打破单一叙事。
通过中日双方视角,中国士兵、日本士兵角川、国际人士,展现战争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异化。
关注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挣扎,角川的自省、拉贝的无力感,而非明确的民族主义叙事。
说难听点,导演屁股坐在了本子身上。
很会为本子着想,聚焦侵略者心理,一步跨越到了历史虚无主义。
不厌其烦的描写角川内心的厌恶与挣扎。
导演客观上给日寇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