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土壤,已经控制的区域丝毫不装,还未控制的区域各种渗透,大搞后殖民主义,甚至颜色暴动?
是哪个国家说拒绝,就能拒绝的了吗?
一个病恹恹的年轻人和巅峰泰森生死战,丢在一个笼子里,死活不论。
给年轻人站位角度、喊开始、搏斗方式、喊疼等等的自由,设定足够多的细节,给他充足的“个人选择”。
这是个人选择吗?
确实,给了机会。
但不过是更高级的脱罪方法,让“泰森”动起手来连最基本的罪恶感都不需要,毕竟你也可以选择,也可以反抗,也可以出手,谁让你实力不足!
何况,少年派电影里的夺权,仍需通过西方主导的媒介实现。
电影的叙事,不过是一种更为高级play方式,让主导者更兴奋罢了。
被“杀”的自由,被“杀”的选择,不是自由也不是选择。
拒绝的自由和选择,不参与这种残酷游戏的自由和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和选择。
而把残酷的故事,解构的越彻底,拍摄的越美好,越有情调,越是残酷,也是无上的讽刺。
正如金陵十三钗造成的恶果,远比南京南京1942要大。
历史观最差的南京南京造成的恶果最小,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因为陆钏菜,连解构都解构不好。
李铵却不同,他是被西方叙事选中的。
他是东方主义视角下的电影大师,比老谋子还强的电影大师。
在花旗国混出头的华裔,可以怀疑立场,但不用怀疑能力,特别是男性,必然有两把刷子。
李铵以东方视角,派作为印度少年对三种宗教的兼收并蓄,暗示非西方主体对多元叙事的自主选择,而非单方面接受西方启蒙理性。
李铵以强大的能力,营造了虚假的幻象,回避了事实。
事实上,西方主体并不接受非西方叙事。
李铵正是好莱坞坚定且有能力的意识形态战士。
再回过头,审视李铵和西方叙事的关系。
李铵的创作始终游走于东方伦理与西方形式之间,卧虎藏龙的武侠哲学与好莱坞类型片嫁接,他客观上是好莱坞在华人世界的文化代理人。
少年派的印度背景、加拿大移民结局,也符合西方对“他者文化奇观”的消费需求。
非西方导演进入全球市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