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看这里!”
好莱坞报道的摄影记者,突然操着生硬中文高喊,镜头对准宁昊。
某些正为抢不到好位置而失落的东大记者,立刻眼睛放光,兴奋不已!
国外人用中文打招呼,宁昊可真涨脸!
最近几年,华语电影在竞赛单元集体失语。
这届柏林电影节,王佳伟担任评委会主席,一代宗师作为开幕影片,宁昊的无人区又大受欢迎,让记者们终于见到华语电影的复兴希望。
不过看到宁昊再次用中文谈及香火、绿草地拘谨的样子,本来兴奋的记者,不由暗自皱眉。
不会德语也就罢了,英文也不会,交流要靠翻译。
丢人!
用英语自信交流,才能和国际接轨,更好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有记者恨不得以身代之,想着自己变成宁昊,秀两口伦敦腔,别让外国记者看轻了东大的文化素质。
宁昊回答问题,滴水不漏。
时刻谨记不能过线。
其实他突击了学习了英语,德语也学了,但是除了打招呼之外,电影节期间,从不公开使用。
宁愿用翻译,也不用外语。
不是说学习外语不好,而是要看场合。
有一个印度故事。
毗湿奴的化身罗摩有一天靠在他的弟子大腿上睡觉,这个弟子是冒充婆罗门种姓的刹帝利。
毒虫咬了这个弟子的腿,为了不吵醒正在睡觉的罗摩,他硬是忍着疼痛,罗摩醒来看见这个弟子鲜血淋漓的大腿,说:“你绝对不是婆罗门,真正的婆罗门绝不会忍受这样的疼痛。”
这个弟子不是第三阶层的吠舍,也不是第四阶层的首陀罗,而是第二阶层的刹帝利。
但罗摩还是把他赶走了,并且诅咒他,让他忘记教的一切。
第二阶层尚且如此,达利特干脆是不配出现在故事当中。
这个故事,淋漓尽致展现了日耳蛮特征,不能对它好。
要是一巴掌扇在毗湿奴脸上,他不能还手,或者还手了打不过,会驯化自己,把打他的人摆在更高种姓之上。
反之,友好对待,对方不只是不感恩,也不是理所当然。
这个想法层次太低了,依然是中华思维。
对日耳蛮好,只会让对方获得对自己犯罪的合法性。
对他人好,反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