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纪录片沈三通觉得还是有必要让徐光头和宁昊商量一下,他和宁昊恩怨已经了结。
“行。”
徐光头懂了,领命离去。
柏林电影节的风波,烧到了三大。
很多往事浮出水面。
“国王奖”颁发的时间节点,不早不晚与东大改革开放的时间表同步。
戛纳电影节现任主席雅各布也是在1978年登台的,1978–2000年,雅各布担任戛纳电影节总代表,负责电影节艺术方向与选片工作。
2000–2014年,升任电影节主席,全面主导电影节战略发展。
上台即做了一件“大事”,改变电影节的性质。
将原本各国自主选片,换成由电影节进入各国挑人选片,将原本在各国自己手中的审美权、道义权一举夺走。
并且将原来这个重点在欧洲的电影节,转变为一头为好莱坞打擂台,成为培养非西方“文化叛逆者”的国际电影节。
1978年后先是弯岛,后是大陆,最后是香港。
而大陆的影视圈在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想搭乘名利便车。
拿个奖一夜之间便成“大师”,海外版权大赚大赚。
艺术总监弗雷莫有时亲赴东大,被投怀送抱的电影人拥簇着,个个都想套近乎。
戛纳电影节为上述三地专设了挑人班子,深入大陆角角落落,与其说是艺术甄选班子,更像是意识形态、国际战略调查组和策源地。
柏林如是,戛纳如是,威尼斯就特殊吗?
平衡话术也没用了。
想要既肯定维护文化主体性的勇气,又强调国际交流需避免对抗思维,最后呼吁中国电影人应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本土经验,而非非此即彼。
将这波争夺审美标准、文化定义的行动,打为民间情绪,淡化反抗色彩。
然而,说的越多,错的越多,漏洞百出。
越来越多人发现了规律。
标准掌握在国外,靠国外拿奖,行业在西方地位高,但是在国内地位低或者不是那么赚钱,都容易被渗透,失去审美定义权。
特别是回望去年莫演获得诺奖。
也许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服务于西方文化霸权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
有些事情,并不是瑞典文学院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