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茶馆的飞檐下,铜铃在微风中轻轻摇晃,叮咚声与江水的拍岸声交织,仿佛在诉说着这座百年老茶馆的故事。晌午时分,茶馆内蒸腾的热气裹挟着新麦香、茶香与烟火气,竹编的卷帘半卷着,暖阳透过细密的竹帘缝隙,在斑驳的粗木桌上投下交错的光影,宛如撒落一地的碎金。横梁上挂着的老油灯还残留着昨夜的灯油味,与刚出炉的田亩饼焦香、蒸笼里溢出的米糕甜香,以及角落里炭炉上咕嘟作响的卤味香气混在一起,勾得人食指大动。
茶馆中央的明档灶台前,张婶正麻利地揉着面团。她的大铁锅里,浓稠的麦芽糖在炭火上翻滚,琥珀色的糖汁裹着切碎的红枣、核桃,散发出诱人的焦甜气息。“来嘞!新出锅的糖酥饼——”随着吆喝声,她将面团擀成薄皮,裹上滚烫的糖馅,再用木模压出寿桃形状,放入油锅里炸得金黄酥脆。油花四溅间,隔壁蒸笼也适时掀开,白雾升腾中露出雪白的米糕,每块米糕上都点缀着红艳艳的枸杞,恰似给白玉镶嵌了红宝石。
林宇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衫,前襟还沾着张婶硬塞给他的田亩饼油渍,那油渍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光。他坐在靠窗的角落,膝头放着那本厚实的税册,粗粝的指尖轻轻抚过封皮上微微凸起的纹路——那是陈墨特意用桐油浸泡过的牛皮,坚韧耐磨,正如他们推行税制改革的决心。面前的茶碗里,碧螺春舒展着蜷曲的嫩芽,茶汤泛着淡淡的鹅黄,与邻桌刚端上的荷叶包饭相映成趣。深绿色的荷叶包裹着晶莹的糯米,混着腊肉丁、香菇粒和豌豆,热气掀开荷叶的瞬间,荷叶清香与肉香扑面而来,引得一旁背着竹篓的樵夫咽了咽口水。
茶馆里人来人往,吆喝声、谈笑声此起彼伏。跑堂的伙计托着茶盘穿梭在桌椅间,嘴里高喊着:“客官,您的碧螺春——”角落里,几位老农围坐在一起,面前摆着几碟咸菜疙瘩和烤得焦黑的红薯。一位老汉用缺了口的瓷碗盛着糙米茶,就着咸菜咬一口红薯,粗糙的手掌上还沾着未洗净的泥土;窗边,几个商贩压低声音讨论着行情,桌上的五香豆被嚼得咯吱作响,配着浓茶解腻;还有背着竹篓的樵夫,捧着粗陶碗大口喝着大碗茶,时不时夹起一块卤豆干扔进嘴里,豆干表面密布的气孔吸饱了卤汁,咸香在齿间散开。
虎娃踮着脚,小身子挤过人群,乌溜溜的眼睛里满是好奇,小脑袋凑近册页,鼻尖几乎要碰到纸面:“大人,这歪歪扭扭的小人儿,画的是俺们吧?”他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兴奋与期待,补丁摞补丁的衣袖扫过桌面,带起一阵细微的尘土。他的手里还攥着半块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