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负你传授的技术吧?哈哈。”雷达所的总工笑道。
高振东点点头:“嗯,这还用说,我可以说,在这方面,你们比我自己去用,还要强得多!”
这句话不是谦虚,也不是互相吹捧,而是实话。这里面每一项新技术,高振东都敢说自己比同志们要强,但是组合起来能具体做成什么样,还是专业搞雷达的同志比自己要在行。
“别别别,您这话说得我都不敢接了,哈哈哈。”雷达所的总工笑道:“对了,上次您指导的那个大气波导雷达的事情,我们已经开始搞了,同志们信心都比较足。”
搞科研这件事情,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功越多,信心越足,算是一种良性的正反馈,而雷达所的同志们就正好走在这条路上。
高振东边走边点头:“嗯,那就好,这方面,太细节的东西我也没有深入研究,细节方面,还要同志们多多想办法。”
雷达所总工道:“你已经用行波管、数字信号处理器等技术,把这件事情的基础打好了,而且还把理论上的路给找了出来,剩下的事情,还是我们来吧,要不然我们都不好意思自称雷达所的了。”
两人笑了起来,稍稍停歇的时候,雷达所的总工才道:“高总工,我记得防工委这边曾经通报过我们一件事,您说过,通过雷达可以成像是吧?”
这件事情,是在讨论反潜的时候,高振东提起过。
高振东恍然大悟,他们这是上一屉包子刚出锅,就在准备蒸下一屉的材料了啊。
“对,是有这么回事儿。”
“您说的技术,应该是指合成孔径雷达,对吧?”总工问道。
合成孔径雷达成熟是比较晚,但是和很多其他技术一样,其实理论的提出,是很早的。还在半岛之战的时候,就已经由花旗科学家提出来了,在这方面不服不行,花旗那片土地,除了本地人之外,外地人还是很厉害的。毕竟那里在s2算得上是和平之地,本土除了被小鬼子的气球扔了几个无关痛痒的炸弹之外,一切安然无恙。自然能吸引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人过去,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各种高技术人才。
所以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国内并不是不知道。
高振东对此并不奇怪,点了点头:“对,就是这个,而且前景非常广阔。”如果说一般人对一个新技术的前景难以把握的话,那高振东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60年代提出的未来技术里,除了可控核聚变这种变态之外,大部分技术的前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打小就清澈 作品《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第1351章 这窗,怎么破回来了?(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