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取水长度只有3公里,但是要论取水的代价,这里要低得多得多。
没有提水泵站,全程无压,仅仅是这两个条件,就能节约出一大笔资金和非常多的工期来。
洞最多只能两头对进,毕竟现在还没有能力和资金搞那种从中间各部位打支洞进去,将隧洞分为多段,多段同时两头推进施工的方案,这就让打长隧洞的工期居高不下。
而这个除了一个工程量不大的隧洞之外,基本上都在土地表面走的方案,就要简单得多了。说得简单点,那就是直接沿线铺人,都能把工期提前一大截。
“对了,同志们,你们看。”一位同志指向了远处略高的地方,同时在地图上点了点:“就是这里,这里有条件搞一个小水库,我测算了一下,容量可以满足作为应急用水蓄水池使用。这样一来,甚至可以节约从乌水提水的备用水源工程。”
“诶,不错不错,宝地啊!比这片平地略高,也能重力供水下来,应急蓄水池的提水泵站可以设计得很小,很节约钱的。”
这倒是黔山的优势,想找个坑坑洼洼存点水什么的,很是方便,而且往往自带落差。而应急蓄水池的水可以慢慢蓄,毕竟这里面的水平时都是不用的,对瞬时提水能力要求不高。
“嗯,这个地方的确不错,这样一来,就不用炸山了,成本工期都节约不少。而且旁边的山上就有可用的砂石、石灰料场,建材运距节约不少。”
有合格的岩石和石灰石,变成砂石,石灰,无非就是破碎机和一把火的事情。
炸山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情,不仅是要炸开,还要推平,夯实,甚至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自然沉降,不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很高。
“对,开采砂石料的料场,反过来还能作为附属设施建筑用地,完美!”
“说到建材,这里距离黔阳钢铁厂,不过100来公里,主建材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而且可以和乌水渡水电站共用水泥供应,黔山应该是不缺水泥原料的,水泥也比较容易解决。”
讨论到这里,一位同志忍不住感叹道:“这是哪位同志选的这儿,真是神了。”
眼见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带队的同志笑道:“那我们就确定在这里开展下一步工作了,也不搞什么选址对比了,这里的条件,也实在是没有对比的对象。”
以黔山的情况,能找出这么一片合适的平地,已经是侥幸。
另外一位同志点点头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打小就清澈 作品《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第1372章 哪位神仙选的这个地方?(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