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陌生。
最早出现于牛僧孺玄怪录载。
据传,在唐穆宗长庆初年,杜陵人韦元方科举落第,前往陇右地区谋生,在长安城外他遇到了自己早已死去的表兄裴璞,还在阴间做了陇右三州掠剩使。
韦元不解,问这是什么官职?
裴璞回答:“凡人求利,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乞讨,所获得的财物都是有定数的。比如做生意的,忽然遇到所卖之物非常稀缺,又或者买主急需,从而抬高价格获得的额外钱财就是剩财,我会掠夺了去。”
五代徐铉稽神录也记载了一种掠剩儿的鬼怪。
里面讲到,凡人求利,无论是做生意还是乞讨,所获得的财物都是有定数的。
不法所得的剩财,是掠剩鬼可以掠夺的食物。
其中,说一些贪官污吏就是活着的掠剩鬼,而活人血肉是鬼怪所需之物的根基,可以变成冥界的“财物”。
两个故事看起来是在劝人从善,只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但姜炎却从中看到了另一个道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万物通过流动,形成了平衡。
贸易的起源,也是为了平衡不同区域的物资平衡,从而诞生了商人从中牟利。
岁币之国的病变,就是将命数、寿命在内的一切进行衡量,讲究绝对的交易。
岁币之国,只要你有钱,可以通神。
不是夸张用语,而是陈述句。
传说中,用海量的岁币甚至可以沟通伟大仙神,获得赐福。
长生不老、强大的力量,只要是存在的事物就可以购买。
当然,那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不过也让大宋站了起来,不至于被其余病变王朝肆意欺辱。
但也导致一个问题。
强者恒强,富者恒富,财富极度不平均。
导致原本的不足和缺口扩大,越来越扭曲,最后病入膏肓,因为岁币之国只能大肆收刮财富,以此饮鸩止渴。
一条路走到黑。
甚至大多数历史行者进入岁币之国的任务,只要能够付出足够的岁币代价就可以通关。
拿不出钱也没事,那边支持几百年的分期贷款。
只要在财神面前签订契约就行,由财部进行约束。
因此,
很多历史行者宁愿进入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