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的浪漫理想,就变成了莫大的讽刺,意味着无穷无尽的苦难。
到宋元时期,因为狼烟四起、烽火连年,“吴刚伐桂”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代表了一种反抗、不甘心被人驱使奴役的精神。
比如陆游的楼上醉歌就有:“划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
在宋人心中,吴刚伐桂是在与昏暗、腐朽的投降派和卖国贼作斗争,人人都应该学习他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争取早日收复大好河山。
另外吴刚砍树的“玉斧”也有新解,在科举中沉浮的广大文人用来代指个人秀丽典雅之文章。
杨公远诗匠:“吴刚运惟修月,轮扁挥斤妙斲轮。好句何须劳斧凿,无痕无迹自天真。”
读书仕进的举子们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像吴刚一样,挥洒手中的“玉斧”写出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的好文章来。
甚至晋人郤诜就用“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来形容自己是人间俊杰,由此衍生出“蟾宫折桂”的典故。
自唐代后,“蟾宫折桂”便被广泛地用来代指考中功名了。
到清代时这种风俗仍然存在,甚至吴刚直接变成了“文昌帝君”,掌管士子的功名利禄。
这个时候吴刚伐桂的故事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初的悲剧色彩,吴刚也成为人人都喜欢的神仙了。
他在“月里砍桂树”,就如人间的隐士樵夫一样,高洁风流,潇洒不羁。
又因为“桂”与“贵”谐音,乐意讨口彩的古人还把他附会成了财神爷。
据说每年八月十六,桂树上会飘落下来一片叶子,谁家得到了这片叶子谁家就会有无尽的财富。
不仅求财,还有求姻缘的。
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用“伐柯斧”比喻媒人。
明清时期,“月下老人——吴刚——吴刚斧——伐柯斧”就被混用了,吴刚也就成为“月下老人”了。
“吴刚修月者,合结仙姻娅”。
吴刚伐桂最初是一个关于惩罚的故事,据说专门用来警告那些不好好修习的仙道中人。
随着历史的发展,诗人们将他演变成了颇受人喜爱的隐士、财神、文昌君和媒人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初的悲情色彩,还在中秋节占据了一席之地,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因祸得福”了吧!
而到了现在,他又被赋予了新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