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主就乐开了花。
他们原先的时候只有几千粉、几万粉,一个视频的播放量也就几千上万。
唯一的航天领域大up主也就多年积累了二十多万粉,结果因为数据太差,就连最喜欢给小体量up投广告的“三幻神”都不给他投广告。
结果近两年这些航天up主的粉丝量和播放量都蹭蹭地涨,各种品牌都开始找他们投广告。
有不挑食的就什么广告都接,有长远规划和清晰自我定位的就只接一些科技类产品广告。
反正不管怎么说,连小破站的航天up都能凭借航天热度吃上饭了,说明全球的航天氛围确实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
单看这几年全球商业航天的发展就能看出个一二三来。
老美那几个“商业航天公司就是航天国家队”的老牌航天公司不说,以太空叉为首的新兴商业航天公司大量崛起。
这些公司里领头的太空叉就不用说了,第二出名的就是蓝色起源。
虽然蓝色起源到现在都没有火箭入轨过,只有在“木鸢”级太空穿梭机阴影下前途迷茫的亚轨道旅游火箭不断的无人试飞。
但是谁让它的老板是世界首富呢。
并且蓝色起源的7米直径可回收大火箭确实相当有看头。
紧接着就是火箭实验室公司,别看它的电子号火箭只有13吨的起飞质量,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也只有300千克。
不过不妨碍它确实有市场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射过18次了。
至于其他的商业航天公司,有的已经发射过火箭但失败了,有的则准备今年发射,还有的只是正在研发,但数量加起来真不少。
老中这边也差不多,绝对领头的就是蓝星航天。
按照实力往下排就是深蓝之箭,它的红雀二号可回收火箭已经完成了一级回收,现在正在研发红雀三号。
那是一款依然使用液氧甲烷燃料,直径4.5米,回收运力18吨的大火箭。
深蓝之箭的发展策略很清晰,红雀二号比万户火箭小两号,红雀三号比长征十号小两号,专门接“用不着这么大火箭”的载荷。
而国内其他后发商业航天公司的策略跟老美的火箭实验室公司差不多,都是深耕更小、更灵活的航天载荷市场。
只不过有研发固体火箭的,有研发液体火箭的。
甚至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