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的熊大,它现在还没有再送月球车到月球上。
并且在路云把最新的四辆月球车送上月球之前,月球上总共也就八辆月球车。
其中老熊两辆无人月球车。
老美三辆有人驾驶的代步月球车。
老中三辆无人月球车,分别是玉兔号、金蟾号和玉兔二号。
而现在有了蓝星航天这四辆新月球车,老中月球车的总数比其他两国加起来还要多两辆。
并且老熊和老美的月球车都不能动了,老中却有五辆能动,正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同时溜达!
要知道月球车可是一项技术复杂、要求严格的研究开发任务。
严格来说它其实属于机器人技术。
当然,主要是无人月球车。
有人驾驶月球车是由宇航员驾驶在月面上行走的车。
主要用于扩大宇航员的活动范围和减少宇航员的体力消耗,可随时存放宇航员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标本。
这类月球车的每个轮子各由一台发动机驱动,靠蓄电池提供动力,轮胎在零下100度低温下仍可保持弹性,宇航员操纵手柄驾驶月球车,可向前、向后、转弯和爬坡。
老美的三辆有人驾驶月球车就是这样的,宇航员们驾驶它们行走了二三十公里之后就“废弃”了。
因为这三辆有人驾驶的月球车都是一次性电池,不能充电。
而无人月球车的花样就多了。
除了具备基础的行驶能力外,它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智能系统,需要具备独立处理各种环境的能力。
由于距离太远,科学家们无法通过实时遥控的方法处理反馈信息。
所以无人月球车需要配置若干个传感器,在得知周围环境、自身姿态、位置等信息后,通过地面或车内装置,形成三维地形图,进而编辑方向,勾画出到达目标点的路径,并导航控制月球车走到目的地。
这些都与现代机器人所具有的功能相似。
但是,月球车仅有这些功能是不够的。
它们是一种在太空特殊环境下执行探测任务的机器人,既有机器人的属性,更具有航天器的特点。
不同于地面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医学机器人和家用机器人。
“质量轻,体积小,耗功低”从来就是航天器设计的金科玉律,在最近的航天优势产品的评价指标中被称为“常规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