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发散,在多数情况下还要保证返回舱与发射逃逸系统安全分离。
所以它发展出了逃逸塔模式、飞船安装逃逸发动机模式等好几代。
逃逸塔是安装在飞船返回舱或整流罩顶部的小型逃逸火箭装置,一般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动力,在实施逃逸时将飞船返回舱从故障火箭附近拉开。
逃逸塔一般具有超过一吨的质量,只适合在10千米以下的低空使用,如果不及时分离,会影响火箭运力。
为了解决逃逸塔的局限,科学家又在飞船的返回舱和服务舱上,安装专门的逃逸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必要时也可做变轨推进器。
飞船使用逃逸发动机实施逃逸,使用飞船的姿态控制分系统完成逃逸时的姿态控制。
这种整体逃逸系统一般能完成从低空到高空全过程的逃逸,直到飞船过了实施逃逸的时间段进入使用应急救生程序的时间段。
而在飞船上安装逃逸发动机的模式就是载人龙的模式,它没有像避雷针一样的逃逸塔,所以整体逃逸模式更灵活一些。
不过问题就是飞船设计制造的时候难度更大,并且不能抛掉的逃逸系统会占用一些宝贵的运载能力。
逃逸塔的问题是多了几个分离步骤,万一要是也出了毛病,那就危险了。
好在载人飞船出问题的情况本来就少,从几十年前到现在也只有个位数,并且基本上都逃逸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是逃逸塔的问题。
现在,人类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其实不用装逃逸装置也行,但为了预防万一,航天官方的载人航天器还是会装。
并且载人登月的技术相对来说没那么成熟,所以装上逃生装置也是正常的。
而路云的木鸢级太空穿梭机就没装,因为人类进入近地轨道的技术确实成熟了,安全性相当相当高。
曾经的航天飞机也是强调安全性,所以不装逃逸设备,只可惜几十年前的航天技术没有老美强调的那么安全。
至于老熊的航天飞机它还没载人,老熊就挂了。
然后就再也没有起飞过。
最后只能跟着机库一块被积雪压塌,被砸报废。
现在新的时代来临了,老美又开始搞登月竞赛,只不过这次换人了。
换了一个极其靠谱的!
靠谱!太靠谱了!这一步一个脚印的计划看着就舒心!
咱们不会真的可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