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书声琅琅,民人移风易俗,与中州无异。在这件事上,道明,你做得不错。尤其是让羌人改姓、取名之事,做得很好。
此赖陛下虎威也。诸葛恢谦虚地回道。
金正、诸葛恢两任关西军政首领,其执政风格是不太一样的。
金正更重杀伐,在任期间,平定了冯翊羌乱,压服了北地、新平匈奴,屠灭了安定卢水胡,至于这三大征之外的其他中小规模的镇压,说实话都不一定能全数报到朝廷那里。
承平之世,可能几百人的叛乱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必须飞报朝廷。
可这会都是从乱世走过来的,神经麻木得很,千人以内的叛乱压根就算不得事,几千、上万人规模的也不是什么大事。
金正一通杀杀杀,杀得人头滚滚,固然不可取,但也为诸葛恢的治理打下了基础。
诸葛道明是比较阴狠的,改汉姓、用汉名、过汉节、说汉话,不断移风易俗,并命令每个部落都送嫡脉子弟入长安,集中学习。
诸葛恢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时常带着这些学子一起游艺、唱和,并为之点评、造势,一副士人做派。
发觉到谁有读书天赋后,立刻推荐其入汴梁国子学。
便是没有读书天赋的,也与他们相处融洽。学得差不多了之后,派亲信将吏送这些人回部落,
有什么大事小事,经常让这些人居中联络,不断增强他们在部落、家族中的地位。
他的这些手段,是金正不会或者说不太愿意用的。特别是那种点评酋豪子弟,并帮他们在关西扬名的事情,金正就没做过,因为这是士人清谈经常出现的事情。
你别说,诸葛恢的这些套路,还是很有效果的。比起以前,关西更加稳定了。
如果让邵勋来打分的话,金正只是及格,但诸葛恢可以说优秀,因为他软硬兼施,不全是打打杀杀。
朕来长安,非独为收西域之事,更想看看关西风物。顿了顿后,邵勋继续说道:卿等转运资粮之余,万不能懈怠。该治政治政,该抚民抚民,该练兵练兵,勿要因朕来此乱了方寸。朕只是四处走走、看看,有事自会召卿等问对。
众人齐声应是,同时有些腹诽:就这种四处走走才最可怕啊,鬼知道会被看到什么事情。
在座众人扪心自问,有哪个敢保证没一点纰漏的?
季坚。邵勋目光一转,落在庾冰身上,笑道:卿为别驾,勿要避嫌。道明事情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