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疑虑?
庾亮眉头一皱。
确实,换谁来都会迟疑。当了平章政事,可以施手段的地方太多了,单一个卡住官吏升迁就很要命。实在不行,让郡中正把你家门第降一等,让你吃个暗亏。或者干脆明着来,授意太守或刺史,不给你或姻亲家族孝廉、茂才名额,办法太多了。
见庾亮不说话,宋纤轻叹一声,道:老夫以前说过,庾氏乃后族,如何自处,其实很有讲究。天下事,贵乎中庸。
说到这里,他认真看了庾亮一眼,道:凡事讲究一个度啊。
庾亮沉默不语。
这么大的人了,怎么可能想不明白这个道理,问题就在于度太难把握了。
颖川、河东要度田了,太子会坐镇梁县,征辟属吏,具体操办此事。宋纤说道:此事说易易,说难难,重在用人耳。故殿下会征辟一些冀州人、幽州人入幕府,免得被人说闲话。但颖川+
话到这里,宋纤没有再说下去,但其意已明。
庾亮坐正了身子,问道:太子想让我出面劝服颖川诸族?
宋纤微微颌首,道:这也是陛下之意。
庾亮又陷入了沉默,宋纤耐心等着。
许久之后,他长叹一声,道:我岂不知度田乃国策,可太子若恶了颖川士人,将来又有何人可用?
元规,你意气用事了。宋纤轻叹一声,道:天下英才何其多也。何必拘泥于一地?幽州、并州、雍州俊彦欲投于太子门下者,不知凡几。梁县开府,必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参军、
主簿、从事中郎、录事等幕职,很多人甚至想舍弃朝廷官职,就为了能进这个幕府。
庾亮闻言,有所触动。
自从上次和弟弟谈及经营关西之后,他确实了解并举荐了一些贤才。担任关西转运使后,幕府中也有部分关西士人,长期接触下来,他发现关西土人较为朴实,或许文采不如河南士人,风流气度也有所欠缺,但办事的劲头很足,任劳任怨,整体风气是不错的。
到现在为止,他固然还有些域之见,或者不够信任外地人一一这也是人之常情,哪朝哪代都少不了一一更喜欢用颖川或豫西士人,但对关西人的看法已然有所改观,并不会太过排斥,该用还是会用。
宋纤其实隐讳地点出了这一点。
魏晋以来,域之见实在太严重了,你庾元规如果还局限在这方面,那么对自己和太子都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