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邵勋的第二封刚开始写的时候,第一封信已然送到了高昌。
赵王邵正在大队人马的护卫下,通过天山孔道,返回伊吾郡,
此道位于天山东段(今巴里坤山,或巴尔库山),西南距伊吾百余里,是自伊吾通往山后的最主要孔道。
入山之前,邵刚刚巡视完山后的金满、蒲类二镇,并与车师后国的王公贵族们一起打猎、练兵。
车师后国的态度整体还算不错。他们很清楚金满镇、蒲类镇设立后,国家东境就和他们没太大关系了,因此主动收缩,尽可能保住剩下的不到一万人。反正东面多为乌孙、大月氏后裔,本来就是附庸统治,不是很听话,而今丢失了,倒也没那么可惜。
邵勒在山后待了三个月,亲自查验了各个垦区,并在农闲时组织丁壮,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军事训练。
老实说,他很喜欢山后这片土地。夏季虽有烈日,但躲在荫凉处就十分惬意。可在高昌,这样的地方是不存在的,躲在树下、坐在葡萄架下还是很热,你得躲到地窖里去。
再者,山后的雨水貌似比较多,相对应的,河流、湖泊、沼泽也更多一些,尤其是在靠近天山北麓的这一片,似乎因为高山的存在,因此抢夺了高昌、伊吾二郡的雨水,导致这里较为湿润一当然,也仅仅是在西域较为湿润罢了,和中原还是不好比。
越过孔道最高处后,邵寻了个草木旺盛之处,停下来休息一会,顺便阅览一下刚收到的信件。
有些是从龟兹、焉耆那边转送回来的。
高昌国在两地各派了一名官员,随时联络。自然,他们也会在当地记录一些见闻,整理后定期发放回来。
大部分都是有关风土人情的,邵已有相当程度了解,看的时候并不怎么上心,只得知一批康居故地上的贵人来到了龟兹,说是要前往洛阳,面见天子。
这倒稍稍吸引了他一些兴趣。
比起洛阳朝廷的大部分官员,能熟练读写粟特文的邵掌握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而不是经他人口述、转译后的走样资料。
他很清楚康居国已经完了,那边现在就是一盘散沙的城邦自治状态。
贵霜势力几乎完全退出,波斯人面临着多线作战的窘境,有心扩张,但无法在一个方向投入大量的兵力、人力、物力,因此只能采取附庸统治的方式施加影响力,但一点都不牢靠。
胡尚未完全崛起,他们野心倒是很大,无奈人口、兵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