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多次出入举子聚居的西城翻查,案牍上登录的五十七道拟题,已是有源可查的所有,并无遗漏。
为何周君兴手上会有一道全新的拟题?
他打开文牍细看,见上面写到:
礼乐刑政,君之治之,师之教之,于有天下国家者,是以元元为命脉。
议论所讲明,政事所设施,罔非为邦本计,率与天并言之,民威视听,皆自我民,岂不可轻者固如此欤?
然则一中之妙用,同所以为固结之道,道之出有原,道之传有统,斯盖万事君师之纲领
这道拟题篇幅较长,写满了整整一张宣纸,粗略估计有七八百字数。
郑英权当年是名入二甲末尾的进士,胸中颇有几分才学,刚开始只是随意浏览,但是越看眼中便生出惊佩的神情。
说道:“大人,此道拟题以礼道刑政为目,引申治国牧民之想,思虑精深,煌煌大气,设问之法,切中实务要术。
出题之人学识眼界辽阔,当真令人惊佩,属下所收罗的拟题虽多,但都不如此道拟题精妙深邃,这是何人所作?”
周君兴微微一笑,只是这笑容有些阴私冷酷,说道:“此道拟题乃礼部右侍郎黄宏沧所做,并赠予两名入京赴考的举子!”
郑英神情微微一震,说道:“大人,据属下这些日子翻查,诏书任命的三名主考官,均无自制拟题流传在外。
不知大人此题来自何处?
礼部右侍郎黄宏沧,是圣上钦定主考官,会试之前主考官拟题流传,可是要引动视听,我听闻此人为官谨慎小心,怎么会有此事?”
周君兴冷笑道:“你说的没错,黄宏沧的确是个谨慎之人,自从那蓝皮册子在市井流传,许多赴考举子按图索骥拜谒。
此人都是闭门谢客,不留话柄,但是他唯独一次例外,接见了两名杭州府和惠州府的举子,并自拟考题相送点拨。
想来那时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最后会中选主考官。
那两位举子得了黄宏沧的拟题,都秘而自珍,从不对外流传,所以你派遣人手,收罗市井,是发现不了这道拟题的。”
郑英权奇道:“大人既然说那两位举子,得了黄宏沧的拟题,秘而自珍,从不外传,大人又是如何得到?”
周君兴得意一笑:“我自然有常人不知的渠道得知,此事你不用理会。
即日起你挑选精干人手,给我盯死黄宅内外,他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