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昭十五年,腊月二十七,神京,鸿德门。
朝阳从东方喷薄而出,高大巍峨的城门,沐浴在火红晨曦中。
城门口宽阔的青石路面,经过无数岁月洗涤,石面棱角早被磨平,反射着金灿灿晨光曦影。
今晨天未大亮,鸿德门附近进驻大批锦衣卫,守护路口,清空街道,沿路戒严。
昨日早朝之上,礼部宣读大周蒙古两邦和议诏书,以此昭告天下。
随后以大学士王世伦、兵部尚书顾延魁等官员为首,在皇城紫光阁宴请蒙古使团,庆贺两邦和议达成。
今日是使团北上回归之日,兵部、礼部、鸿胪寺各调派三品以下官员,摆开礼宾仪仗,循礼出城相送。
因蒙古使团人员车马众多,各衙送行官员人数也不少,必定会造成道路拥堵,甚至突发不虞之事。
使团平安离开神京,事关大周上国体面,朝廷自然不敢怠慢。
昨日宫中便颁下旨意,令锦衣卫在城中各处戒备,守护通往鸿德门沿途道路,确保使团和送行官员安全出城。
王士伦、顾延魁作为大周和议主官,此次都没在送行官员队列中。
送行官员中官阶最高者,为兵部左侍郎彭汝南,贾琮以两邦和议掌记,也在送行官员之中。
原本他身为工部五品官,不应出现在礼宾送行名单。
但深知和议内幕的君臣数人,都知贾琮身份特殊,关系鄂尔多斯部绥靖边贸,自然让他加入送行之列。
当两邦车马队通过鸿德门,人群之中贾琮身穿便服,正和诺颜台吉并辔而行。
两人是两邦和议官员之中,各自仪容最出色之人。
皆骑跨大宛宝马,同样英姿勃发,丰神俊朗,在官员队列中格外引人瞩目。
即便贾琮有和议掌记之职,稍微做了些掩盖,但他与鄂尔多斯部王子往来密切,在神京官场已不是秘密。
因此而生的官场闲言碎语,也已不是新鲜话题。
但朝廷和议两大主官,不管是大学士王士伦,还是兵部尚书顾延魁,都对贾琮提携有加,时常招入衙堂议事。
这种事自然也瞒不住旁人,凡是官场打滚之人,极少不是眼明心亮的。
不少人因此揣摩出几分底细,这位少年伯爷交好蒙古王子,多半出于朝廷议和某种所需。
不然两位议和主官不会视而不见,依旧对贾琮亲近倚重,这明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