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楼花买家在楼市下行期可能面临的风险,好好‘科普’一下。再‘提醒’一下港府有关部门,当前环境下,预售楼花制度是否应加强监管,保护小市民权益?”
站在一旁的何雨鑫、陈胜和咸兴尧互相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寒意。
老板这是组合拳:用超低价现货挤压市场空间,用舆论揭露行业潜规则和风险,再用潜在的监管压力釜底抽薪。
目标明确——彻底堵死长江实业靠卖楼花回血的路径,将其拖入现金流枯竭的泥潭。
“明白!我们马上去办!”陈胜忙答道。
数日后。
长江实业位于沙田的一个新盘售楼处,门可罗雀。
寥寥几个看房客,拿着宣传单,听着售楼小姐口干舌燥地描绘着“建筑面积”带来的“超高性价比”和未来升值前景,眼神却充满疑虑。
“隔壁黄河的地块,听说已经开始推土了,说是要建平价屋邨,按实用面积算,单价好像才七十多港币一尺?”一个看房客小声对同伴嘀咕。
“七十多?还是实用面积?这里建筑面积算下来也要快一百了,实用率听说才七成出头差太多了吧?”同伴咋舌。
“是啊,报纸上这两天也说了,买楼花风险大,万一开发商资金链断了”
“再看看,再看看。”
类似的对话,在长江的几个售楼处悄然流传。
与此同时,明报财经版一篇题为“建筑面积”迷思与楼花风险——小市民置业需擦亮眼的文章,详尽剖析了建筑面积与实际使用面积的巨大差异,以及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购买期房可能面临的烂尾、货不对板等风险,并隐晦地提及了监管的必要性。
文章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市场仅存的一丝对楼花的热情。
黄河实业在新界地块上,大型机械日夜轰鸣,平整土地的场面被有意无意地拍下,配上“黄河平价屋邨,实用户型,成本发售,安居承诺”的醒目宣传,通过渠道悄然散播。
效果立竿见影。
长江实业雄心勃勃的“预售楼花,建筑面积卖房”计划,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
意向登记寥寥无几,已交小订的少数客户也纷纷要求退款。
预期的巨额回款化为泡影,本就因股灾和楼市暴跌而紧绷的长江实业现金流,瞬间拉响了刺耳的警报。
办公室里,李超人看着财务总监送来的、触目惊心的现金流报表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中条山的狼 作品《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第259章 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