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雨水充足,哪用得着担心缺水?”
“就是啊夫人,”另一名千户附和道,“我们在朔北待了十几年,从来没见过雪灾过后还会闹旱灾的。您要是担心水源,我们多挖几口井就是了。”
黄玉卿知道,这些武将常年在战场上厮杀,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远不如她。她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从怀中取出那本古籍,递给萧劲衍:“这是我从空间里找到的古籍,上面记载了朔北近百年的气候。其中明确提到,雪灾过后若融雪过快,必会引发大旱。而且我这些天一直在观察,白天的日照时间比往年长了近一个时辰,土壤的含水量也比往年低了三成——这些都是旱灾的前兆。”
萧劲衍接过古籍,仔细翻阅着,脸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他跟随黄玉卿多年,深知她从不无的放矢,尤其是涉及到朔北百姓生计的事,她更是谨慎万分。“玉卿,你想怎么做?”他抬头望向黄玉卿,眼神中带着全然的信任。
“我想在朔北修建大型地下蓄水池和水渠。”黄玉卿走到舆图前,指着几处地势较高的区域说道,“这里、这里和这里,都是修建蓄水池的绝佳位置。我们可以利用融雪的水,将蓄水池灌满,再通过水渠将水引到各个牧区和农田。另外,我还想在各个牧区推广耐旱作物——空间里有几种经过改良的粟米和豆类,耐旱能力极强,就算几个月不下雨,也能存活。”
她的话音刚落,赵千户就皱起了眉头:“夫人,修建蓄水池和水渠可不是小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今雪灾刚过,百姓们本就困苦,哪有精力再去做这些?而且那些耐旱作物,我们从未种过,万一不能存活,岂不是白费功夫?”
“赵千户,你觉得,是现在辛苦一点修建蓄水池,还是等旱灾来了,看着百姓们饿死渴死好?”黄玉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至于耐旱作物,我可以保证,只要按照我教的方法种植,成活率绝不会低于八成。而且这些作物的生长周期短,就算遇到旱灾,也能收获一部分粮食,总比颗粒无收要好。”
萧劲衍放下古籍,沉声道:“我支持玉卿的提议。”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武将,语气严肃地说道,“当年若不是玉卿提前预警,我们也无法在流寇来袭前做好准备。如今她既然说有旱灾,我们就必须提前应对。从今日起,暂停春耕准备,所有兵力和百姓,都投入到蓄水池和水渠的修建中。赵千户,你带五千士兵去西牧区,负责修建蓄水池;李千户,你带三千士兵去东牧区,开挖水渠;剩下的人,跟着我去北牧区,组织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