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头的脚步越走越偏,快要挡住文士青年,边上冷不丁戳过来一块硬疙瘩,硌得他腰侧一痛,低头去看,见是一把青铜剑柄。
拦住他的人正是佩剑的武士青年,他个头高,头上的蓑笠压得又低,只露出了一截棱角分明的下颚。
即便如此,柴头还是被他身上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压迫气势逼得连连后退。
碍于不久前才惹了事,柴头不能明目张胆发难,眼睁睁看着到手的鸭子飞了,暴露了本性,在两人身后碎上一口:“穷酸东西,不识好歹,爷倒要看看你们能上哪...”
前方的文士青年怒目回头,欲折身算账,奈何行人太多,肩膀几番被撞后,渐渐随人群汇向这座鱼龙混杂的财富之地。
码头之外,人流并没有得到疏散,几条大街纵横交错,小巷如织。
巷道两旁开出一排窗,有粮店、豆腐店、茶叶店、成衣铺、酒铺,大小旗帜悬于半空,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
沈澈从未被人谩骂过,至少没当着他的面,怒气难消,已无心看热闹,“这些狗东西,太过嚣张,蓝知州来扬州前,也曾是御史台的人,怎容得下此等祸害公然行骗。”
宋允执脚步停在一处人群稍微松动的酒铺前,与沈澈不同,心平气和地打探起了眼前的陌生的城市,随口应他,“为商者,本性罢了。”
蓑笠挡了视线,他取下来,露出隐藏的上半截面容。
酒铺靠桥而立,水乡城镇,处处垂柳婆娑,身处于烟火之中的郎君素色长袍,腰身细窄,发带随风,端的是颙颙卬卬,如圭如璋。
那张脸很快便引来数道目光。
沈澈对此一幕早已习惯,行至他身侧,拉他换了一条僻静的小巷,好奇问道:“宋兄从未来过扬州,如何得知的这些?”
宋允执:“自是查询得来。”
大虞战乱平息了五年,百姓得以喘息,商贸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复苏,像扬州这等富饶之城,每日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
人多的地方买卖便多,真正前去码头接人的没几个,都是些客栈、酒馆和牙行的人在拉生意。
凭着一张嘴骗人,吹得天花乱坠,专挑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拉到店里,幸运点的被骗点钱,不幸的搭进去一辈子。
看出来他是当着没做任何准备,宋允执与他细说:“这仅是其中行骗手段之一,你可知道小布贼,响马...”
沈澈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