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的学术交流团,一行十二人,每一个都是从国内最顶尖的头脑中筛选出的精英。他们踏入“伊甸园”时,身上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属于最高学府的矜持与傲慢。
带队的老者,是国内植物学界的泰斗,顾远山教授。他鼻梁上架着一副老式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审慎。
两个小时。
仅仅两个小时,他们最初的计划就已宣告彻底破产。
那份被团队寄予厚望、旨在从宏观生态系统层面进行降维打击的方案,在“伊甸园”那近乎于神迹的完美生态循环面前,脆弱得像一张被戳破的窗户纸。
“湿度92%,空气含氧量28%,负离子浓度超过峰值。”
“报告,a3区域能量转化效率模型分析完成,结果结果比亚马逊流域的原始样本还要高出17个百分点。”
“b1区域的菌群-植被-昆虫生态链没有任何冗余环节,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有明确的生态位指向,找不到任何可被攻击的薄弱点。”
通讯频道里,断断续续传来的报告声,让每一个人的脸色都愈发凝重。他们引以为傲的知识体系,在这里仿佛成了一个笑话。这里没有漏洞,没有瑕疵,完美得令人感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寒意。
顾远山沉默地听着,最终摘下眼镜,用绒布缓缓擦拭着。这个动作,是他内心极度不平静的信号。
“放弃宏观扫描。”
他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断。
“转入第二方案。从微观入手,直接进行基因层面的筛查。我就不信,他们能在每一个碱基对上都做到天衣无缝!”
命令下达,团队立刻重新振作起来。宏观上的完美,或许可以通过强大的算力和资源堆砌出来。但微观层面的基因表达,那才是生命科学的根基,是无法“弄虚作假”的禁区。
他们是燕京大学最顶尖的博士生,这是他们最擅长的领域,也是他们最后的骄傲。
然而,也正是在这片他们自认为最熟悉的战场上,一场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团队中主攻植物重金属耐受性与吸收机制的博士生李文,正操控着一台便携式高精度元素分析仪,对脚下这片看似普通的草地进行随机抽样。
显示屏上的数据流平稳地滚动着,一切都显得枯燥而正常。
直到他将探测针刺入一株毫不起眼、甚至有些枯黄的杂草根部。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爱吃海底捞 作品《高考落榜?我众筹开创最高学府!》第174章:一株“不可能”存在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