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者,盛大流行之貌;气者,体之充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但无纤芥私意扞格,则达之天下无间。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故气与天地正道相贯通。’
全部答案一共来自两本书、四个不同的章节,十分考验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且你还得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回答这种题的规条和技巧!
不知道别人咋样,反正苏录整个人是懵的,脑瓜子嗡嗡的——这种题之前压根没练过啊!
非但大哥给的真题里没有。老爹也信誓旦旦的说,不会考这种组合题的因为书院瞧不起乡村塾师,默认他们讲经都是误人子弟的水平,所以向来只考死记硬背。
可是,这道题就白纸黑字摆在卷上,绝对不是死记硬背能答出来的!
虽说答案的每一句他肯定都背过,但是怎么组合起来才能算对,苏录可一点数都没有。
这就像前世念高中时的状态,上课能听懂,作业都会做,考试全都错要是大学老师这么玩,他估计补考费能交到没钱吃饭。
幸好苏录身经百战,什么状况都遇到过,他抹一把脑门子上的汗,很快逼自己镇定下来。
事已至此,再慌也没用,唯有死马当活马医。别的先不想,尽自己的全力把题答完
~~
幸好这样的题不算多。直到最后一题,才又遇上一回。
这是一道辩经题:朱子谓孟子‘性善’,与中庸‘天命之谓性’如何互释?
这次苏录都顾不上难过了,赶紧集中精力构思起来,他计划先引用孟子注引,点出‘性即理’,再用中庸注证,阐明‘理气同源’。
他寻思着,有了这两点,差不多就可以满足题干要求了。
当然,若是还另有什么门道,以他目前的水平,就不得而知了。
于是苏录怀着悲壮的心情,提笔写下了最后一题:
‘孟子曰: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
当院中的云板声再次敲响,考场内的光线也昏暗下来,监考的老者高声道:“停笔。”
这次没人再敢拖延了,全都乖乖停笔。
苏录也搁下笔,脸上只剩无奈的苦笑。答是都答完了,但对错就天知道了。
他百日疯狂苦读,一路过关斩将,本以为就算不能如愿以偿,也可以轰轰烈烈、无怨无悔。
谁承想,最后一战却以这种无可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