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朋友很多吗?”
叔孙通道:“其实那些人并不全是臣的朋友,是臣的老师故友,多数人都是瞻仰臣的老师的名望,希望将他们的孩子送去齐地读书,这才讨好臣,不瞒公子,只要臣在咸阳每天都有人邀请臣。”
所以呀,孔子他老人家后人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谁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个名门老师,而在这个时代最好的学术背景,多半就是叔孙通的老师,孔子的后人孔鲋。
扶苏没见过孔鲋其人,但从这些事来说,这个时代的古人已十分注重名师效应。
古人从来不傻,就像是叔孙通,他来者不拒,但对于对方的求学,会不会答应就两说了。
因此,古人所面对的问题,也是很值得研究,以及有着深刻的反思价值。
扶苏接着道:“我的老师当今丞相,丞相师出荀子,如此说来我也算是荀子他老人家的弟子,但我才疏学浅,我的老师忙于国事,实在是分身乏术,倒是有一件事不知道老先生能否相助。”
叔孙通道:“公子但说无妨。”
“我在商颜山下有三千家仆,还有三百余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我想要给他们找一个老师,不知道老先生能否教他们。”
见叔孙通没有当即答应,扶苏又道:“若他们能够在老先生门下学有所成,将来我会让他们去北方杀敌,杀敌有了功就恢复他们的户籍,让他们在大秦为官。”
叔孙通还是没有答应。
扶苏继续画着大饼,道:“如此一来,你就有三百个弟子,并且这三百人都是大秦的官吏,但凡这三百人中有三五人能够成为大秦重臣,老先生也可以名满天下了。”
叔孙通听到这话明显神色有了些许变化,他十分恭敬地行礼,心底里有了警惕,这位秦国公子实在厉害。
“能否容臣思量”
“半个时辰。”
“这”
“老先生,若不愿,我也不勉强。”
本来是伏生找公子借的书,他叔孙通是来还书的,伏生欠公子的人情怎么落在自己的头上,还遇到了一个口齿如此厉害的公子。
思来想去,公子将好处也都讲了,本就欠着人情。
叔孙通真是三缄其口,最后实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只好硬着头皮道:“臣领命。”
言罢,叔孙通肠子都悔青了,若自己不答应,公子让人去议论老师孔鲋,后果更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