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跑进了函谷关,进入了关中。
叔孙通与司马欣坐在敬业渠边,两人都看到了这骑正在赶往咸阳的秦军。
现在渭南县很忙碌,大半个渭南的人都来这里的作坊劳作,人一旦多了,吃的粮食也就多了,为了维系这种平衡,还要咸阳不断给予粮草,敬业县已是入不敷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为此,这半年间,原本一头乌发的司马欣多了几缕白发。
叔孙通觉得,管着上万人的吃喝与工作,这么繁重的事要是都交给自己去办,叔孙通觉得他的寿命都会缩短好几年。
生产力的代价都是无止境的消耗粮食,渭南各县的县民早晨来这里劳作,傍晚时分才会离开,每天午时会给一顿饭,吃完就要接着劳作。
如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占据了他们的全部时间,这与徭役该是没有区别的。
用了午食之后,叔孙通走入作坊。
这个作坊是以前制甲胄的大营,现在这里是一座巨大的造纸作坊,一卷卷的纸成堆地放在仓库中,妇人们裁剪纸张,将纸张卷起来存放,男人们赤脚踩在水浆中,用木盘将纸浆沥出来,晾晒成纸。
或者是数十个男子,拿着棍子捣水浆,将水浆充分捣均。
这里的水池很大,甚至比一亩田都要大,这样的池子在敬业县有三十余个。
要不是土地不够了,张苍恨不得再建上百个。
如今此地的成果可以用在别的地方,叔孙通听闻迁民之后,洛阳与三川郡各地留下了不少空地,就打起了那里的主意。
用过午食之后人们就开始忙碌了,一个巨大到只比池子的小两寸的木盘放入池子中,而后周围站着的数十个男子将这个木盘高高抬起来,如此数次,而后抬着盘子去晾嗮成纸。
这是一项十分费力气的活,而这样的事,他们每人每天都要进行上百次。
要不是敬业县给的粮食足够多,这么苦这么累的活也没人来做。
这里的粮食都是公子扶苏给的,也就说造纸的本钱也是公子扶苏的,这座巨大的作坊也是公子的。
叔孙通离开此地,前往另外一个作坊,那是一个木雕作坊。
这里都是精细活,每一个雕版都是无比珍贵。
其实还有一种活字印刷的办法,只不过大批量地印书,还是雕版更好用。
走过这个作坊,就是下一个印书作坊,这里有一位手艺十分高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