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不愁,每天吃得好,其实住得也不错。
但在这里吃住就只能简单一些,曹参也不会做吃食,熬了一些粥还有一股糊味。
翌日,早晨时,萧何走在村子里看着村子各处的情况,这个村子建设得很整齐,像是他们用最少的土地,建设最多的房子,而后节省出更多的田地,用来耕种。
看罢村子里的情形,萧何又去看白渠的情形。
因曹参要看着县府,如若村子里有事他也可以先去主持,就没让他跟着。
如今正值秋季,沿着白渠各处的入水口都关上了,如今的白渠内的水位很高。
萧何知道,这是关中特有的秋汛,每年秋汛的时候,河水的水位也会上涨,正如公子扶苏在书中所写,关中是一片河道纵横的平原。
关中因河流而兴,也因河流导致水源分布不均,换言之旱地也有几万顷,靠近水源的田地被淹也是常有的事。
治水在关中就是最重要的事。
萧何走到白渠的石碑旁,看到了石碑上的刻字,其中就有公子扶苏宣造四个字,以及下方参加建造的人名。
萧何又看到了张苍,少府丞张苍。
这个名字最初是在潼关的书籍中看到的,白渠的石碑上确实刻上了这个名字,都说这位张苍也是荀子的弟子。
站在白渠边,举目看去田野连成一片。
秦是因田地而强大,现在的大秦也一样,因田地而富裕。
公子扶苏在渭南,用五年时间开辟了敬业渠,让关中多增加了万顷良田
当年郑国建设了郑国渠,又让关中多了数万顷田地,而如今公子扶苏又建设了这条白渠,它又可以养活数十万人口。
公子扶苏是真的在治水,并且治水也有了十分了得的成效。
萧何回想着楚地的情形,现如今的楚人即便是当初皇帝东巡时,也有很多楚人想要复楚。
萧何也不知道自己出来的这两年间,楚地是否会有变化。
只是眼下,萧何需要作出足够的成绩,希望将来的自己能够回到楚地建设楚地。
或者是让更多的楚人来到关中,再让更多的楚人回去建设家乡。
萧何能想到的也只是这些,回去的路上心中一直想着潼关的情形,并且反复想着如何建设泾阳。
泾阳与潼关不同。
潼关挨着函谷关,其位置就造就了潼关的人口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