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伏击。箭矢如雨点般袭来,拓跋奎挥剑格挡,大声喊道:“结阵!”
杨昭护在拓跋奎身前,不幸被一支穿云箭射中咽喉。“大人小心”他的声音渐渐微弱。
拓跋奎红了眼,带领众人浴血奋战。就在危机时刻,一队唐兵突然杀出,领头的正是高长恭。
“果然是他们!”高长恭怒喝,“这些世家余孽,竟敢违抗圣命!”
原来,那些被查处的世家不甘心失败,暗中派人截杀北燕使团,企图破坏唐燕盟约。一番激战后,刺客被尽数歼灭,但使团也损失惨重。
“高将军,为何”拓跋奎不解。
“陛下早有预料。”高长恭叹道,“他让我暗中护送,以防不测。此次回去,怕是还有更大的风暴。”
回到龙城,慕容光亲自迎接。听闻路上的遭遇,皇帝怒拍龙案:“盛唐世家,欺人太甚!”
“陛下,此事或许另有隐情。”拓跋奎呈上一卷密信,“这是从刺客身上搜到的,上面的印章,属于北燕的一个贵族。”
慕容光展开密信,脸色阴沉:“又是他们!这些贵族,仗着先祖的功劳,处处与我作对。”
与此同时,长安城中,唐新帝李新宇也收到了高长恭的密报。他看着地图上标记的世家势力范围,对身旁的张目灵说:“看来,要真正实现和平,必须先整顿朝堂。”
张目灵点头:“陛下圣明。不过,唐燕盟约虽已签订,但两国百姓之间,仍有诸多误解。或许,可从文化交流入手。”
不久后,唐新帝李新宇下旨,选派百名学子前往北燕学习骑射、畜牧;慕容光也命人挑选能工巧匠,赴长安传授冶铁、纺织之术。
拓跋奎作为两国交流的使者,往来于龙城与长安之间。他看着边境的互市日益繁荣,心中欣慰。然而,他知道,和平的道路依然漫长,前方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和两国的百姓。
三年后的深秋,雁门关外的胡杨林一片金黄。拓跋奎与高长恭并辔而行,望着远处的商队络绎不绝,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如今互市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真是太好了。”高长恭感慨道。
拓跋奎还未回应,远处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名斥候飞奔而来:“将军!不好了!北燕境内出现大批不明身份的骑兵,正向雁门关逼近!”
两人脸色骤变。拓跋奎立刻调转马头:“速回雁门关!”
城楼上,拓跋奎用千里镜观察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