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这位先生,晚生张九幽,韶州曲江人。”青年拱手道,他皮肤黝黑,手指关节有些粗大,一看就是干过农活的。
“韶州离长安千里之遥,你怎么来的?”
张九幽笑了笑:“晚生从家里带了些岭南的荔枝干,一路变卖,换些盘缠,走了三个多月才到。”
李新宇心中微动,又问:“你觉得,如今朝廷最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张九幽毫不犹豫:“是吏治!有些官员只知逢迎,不知体恤百姓。就像晚生家乡的刺史,为了讨好上司,强征百姓去修别业,害得许多人家田地荒芜。”
正说着,考官宣布入场。李新宇拍了拍张九幽的肩膀:“好好考,朕我看好你。”
此次制科果然以时务策为主,第一道题便是“如何革除吏治积弊”。张九幽提笔时,想起家乡百姓的苦难,笔尖仿佛带着千钧之力,他写道:“吏治之弊,在于‘私’字。官员私于家族,私于勾心斗角,故视百姓如草芥。欲革其弊,当明赏罚,重实绩,使官员不敢私、不能私、不想私”
李新宇在阅卷时,一眼就看中了张九幽的答卷。那字迹虽不华丽,却字字恳切,提出的“设监察巡按,三年一考,实绩与俸禄挂钩”等建议,正是他心中所想。
除了张九幽,此次制科还涌现出不少人才。有个叫王琚的考生,在“边策”一题中提出“以夷制夷”的策略,主张联合回纥、奚族共同对抗突厥,见解独到;还有个叫王毛仲的武将之子,虽出身将门,却毫无骄气,在“军制”策中提出改革府兵制,建立常备军,得到兵部尚书的赞赏。
放榜那日,曲江池畔人山人海。当张九幽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榜首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王翰、王琚等人也纷纷找到自己的名字,互相道贺。
而崔承业看着榜单上那些陌生的寒门姓氏,气得浑身发抖:“一群土鸡瓦狗,也配登堂入室?”
他的门生悄悄劝道:“侍郎,这些人虽一时得意,却无根基,迟早会被咱们排挤出去。”
崔承业冷笑:“走着瞧。”
李新宇在御书房召见了制科前十名。他让内侍搬来几案,与众人围坐在一起,像朋友般交谈。
“张九幽,”李新宇笑道,“你在答卷中说要设监察巡按,朕准了。你就去做第一任江南道巡按,如何?”
张九幽起身行礼:“臣遵旨!只是臣年轻识浅”
“年轻不是问题,”李新宇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