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伊比喜一声令下,考生们纷纷翻开了面前的试卷。鸣人低头看向题目,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结合了抛物线轨迹与实战分析的典型忍者理论题。
图上的抛物线b,是站在七米高树上的敌方忍者a投掷手里剑的最大射程轨迹。请写出在此飞镖射程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敌方忍者的特征,以及平面战斗时的最大射程,并写出计算依据。
鸣人准备在作弊前思考一下。
嗯
鸣人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抛物线射程范围内的敌方忍者特征上。
当敌方忍者a从七米高的树上以最大射程投掷手里剑时,抛物线b的轨迹决定了能够被击中的目标特征。
在射程末端,手里剑的高度会趋近于零,几乎贴近地面。这意味着,在此位置能够被击中的敌人,其身体要害部位——例如头部或胸部,高度必须恰好处于抛物线轨迹的有效杀伤范围内。
鸣人用指尖轻轻划过试卷上的抛物线图示,脑海中迅速构建出三维空间模型。
更准确地说,在抛物线轨迹覆盖的整个水平距离上,纵坐标y值定义了手里剑的飞行高度。能够被击中的敌人,其要害部位必须位于这个不断变化的y值所定义的“危险截面”内。
这意味着目标的身高不能偏离某个特定范围太多——既不能太高导致要害超出轨迹最高点,也不能太矮致使要害始终低于轨迹最低有效命中高度。
经过短暂的心算和空间想象,他得出了第一个结论。
那么,最合理的答案应该是“身高约1.7米左右的敌人”。因为这个身高的忍者,其胸部或头部要害在站立状态下,有很大概率会处于抛物线b在有效射程内各点的纵坐标覆盖范围内。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平面战斗时的最大射程。
当双方都处于平面,失去高度优势时,最大射程需要重新计算。根据斜抛运动规律,在初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抛射角为45度时射程最大。
已知有高度优势时,树高7米,最大射程为图示的30米,那么通过斜抛运动公式反向推导
他在草稿纸上快速列出几个公式。
有高度h时的射程rvsin2θg+vcosθvsinθ+2ghg
平面时(h0)最大射程r_maxvg
通过已知的h7m,r30m,可以反解出初速度v,再代入平面公式嗯,计算结果大约是24米。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栗的骑士 作品《火影:鸣人的宇智波女友过于傲娇》第211章 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