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兵一卒有没有信心?!”
王林挺直脊梁,目光扫过身后那一张张熟悉而坚毅的面孔:陈阿海臂上的绷带还未拆尽,眼神却锐利如鹰;黄木生沉默地擦拭着心爱的捷克式;周志明带着三营的骨干,沉稳如山;王光道政委的眼中,是视死如归的决然;钟光邦正紧张地指挥辎重营卸下宝贵的弹药和物资;而那六百多名在古蔺“解放”的辎重营战士,脸上虽然还带着一丝新红军的紧张,但眼神深处,已被红军熔炉煅烧出火焰。
“有!”王林的声音斩钉截铁,穿透江涛,“请军团长放心!独立团在,阵地就在!主力不过江,我们一步不退!”
“好!”董振堂重重拍了拍王林的肩膀,“全五军团的迫击炮,我给你集中起来!二十门!弹药优先保障你!39团会在你们身后构筑第二道防线,做最后的接应。记住,你们的任务不是歼灭多少敌人,是拖住!是消耗!是争取时间!用空间换时间,用你们的命,换主力的命!”
命令如山!独立团这部精密的战争机器,在王林的指挥下,以惊人的效率在坎邓村区域运转起来。没有片刻休整,战斗从抵达的那一刻就已打响——构筑工事!
王林召集所有营连干部,结合脑海中的3d地形图和系统的“战术模拟分析”功能,各抒己见提出了核心防御构想,并让大家充分讨论、优化细节。最终,一套融合了大家集思广益,王林“前世”知识、红军坚韧传统和系统优化的“金沙铁壁”防御方案迅速成形:
“猫耳洞+交通壕”网络:这是防御的基石。战士们挥舞着工兵铲、铁镐,甚至刺刀,在面向敌人可能进攻方向的山坡、隘口疯狂挖掘。散兵坑(猫耳洞)深挖、加固顶部,力求能抵御迫击炮弹和重机枪子弹的破片。连接它们的,不是直线堑壕,而是密集的“z”字形或锯齿形交通壕!王林亲自示范,强调拐角必须尖锐,长度必须足够。“这样敌人的直射火力和炮弹破片杀伤会被最大限度削弱!参考了嗯,一种很有效的堑壕经验!”每个山头、隘口都被改造成一个独立的支撑点,火力点交叉配置,即使一点被突破,其他点也能继续抵抗,避免一点破全线崩。
“火墙隘口”:侦察连和当地向导迅速摸清了周边环境。王林立刻下令:在几处最狭窄、最利于敌人发起密集冲锋的隘口后方,大量堆积干燥的柴草、松枝,甚至从老乡那里“征购”(留下银元)来的松脂油!每个隘口后方都埋伏下数名手持特制火箭(用缴获的信号弹或绑了浸油布条的箭矢)的神射手。“等狗日的挤满了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30章 巧渡乌江石板河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