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冲锋号一响,就给老子点燃!烧死这帮龟孙!就算烧不死,火墙也能挡住他们,给老子争取换弹、转移的时间!”
“三三制”射击纪律:王林在战前动员和训练中反复强调,并写入连排作战命令。“每班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任何时候只允许一个人开火!另外两个,一个装弹,一个观察敌情、寻找目标、准备随时替换!听着!这不是怕死!这是为了我们能持续不断地把子弹泼到敌人头上!谁他妈敢一窝蜂乱打,把子弹打光,老子毙了他!”这种源自后世的高效火力持续理念,被王林强行灌输给部队,尤其是在弹药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至关重要。
“幽灵炮兵”:集中到手的三十门迫击炮(含独立团原有的和军团加强的)是王林手中的“重锤”。但他没有把它们固定部署。刘根胜的炮连被拆分成数个机动小组,每组配备2-3门炮。“给老子打游击!”王林命令,“每个山头预设几个炮位!一个小组在一个炮位最多打三轮!打完立刻转移!哪怕只打一发,感觉暴露了也得跑!让敌人摸不清我们到底有多少炮,炮在哪里!给老子制造‘处处有炮’的假象!”
“轮战不休”:面对必然残酷的持久战,保持部队锐气是关键。王林将三个主力营(含古蔺补充后恢复建制)拆分成六个连级战斗群(例如:一营a群、一营b群)。每个战斗群负责一个核心支撑点区域。“每个群顶在前面硬抗四小时!四小时后,不管伤亡多大,立刻撤下来!到后面二线预设的休整点,吃饭、喝水、包扎、喘口气!预备队(由团直属队、部分休整好的群轮换)立刻顶上去!记住,撤下来不是休息,是保命!是为了后面能继续打!辎重营随时准备给撤下来的群补充损失的人手!”这种轮换机制,如同精密的齿轮,力求在极限压力下维持部队的持续战斗力。
“血与火的熔炉”:辎重营的任务空前繁重。他们不仅负责伤员的紧急收治和后送(利用坎邓村及后方简陋房屋设立临时救护所),更肩负着战场“输血”的重任。“钟光邦!老红军、新红军的磨合,就在这战场上完成!哪个战斗群撤下来缺人了,立刻从辎重营挑表现好、身体壮的补进去!一边打,一边教!告诉他们,想活命,想当真正的红军,就在这火线上学!老兵带新兵,把咱们‘虎团’的魂,用刺刀和子弹刻进他们骨子里!”
方案既定,独立团三千多将士如同不知疲倦的工蚁,在金沙江的怒吼声中,将坎邓村的山岭变成了布满死亡陷阱的钢铁堡垒。当周浑元、吴奇伟的中央军精锐前锋,带着在贵州被红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30章 巧渡乌江石板河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