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分配,确保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能够维持基本温饱。
然而,弹药始终是最大的问题。战斗消耗极大,而沿途搜集的弹药远远跟不上需求。人均弹药储备一再降低,常常是一场小规模阻击战就会耗尽许多士兵随身携带的子弹。王林下令,军官的弹药配给必须低于士兵,他自己也常常将分到的子弹让给一线战斗人员。偶尔遇到尚未被洗劫一空的军火库遗迹,他们才能勉强补充一些,但这对于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撤退的路漫长而痛苦。日军的飞机像跗骨之蛆,不时俯冲下来扫射投弹,每一次都会造成新的伤亡和混乱。独立旅的防空火力薄弱,只能依靠疏散隐蔽和步枪、机枪对空射击进行有限的反击。地面日军的先头部队也时常追上来咬一口。每当此时,王林总是果断下令,以老部队为骨干,配属部分收容兵,组成阻击分队,依托地形节节抵抗,掩护主力脱离。这些战斗规模不大,但却异常残酷,许多刚刚被收容的士兵,就在这样的阻击战中,为了掩护“新战友”而血洒疆场,他们的牺牲,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队伍的融合。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收,一路打,一路整合。
从苏州到无锡,从无锡到常州,再到丹阳、句容
一个月的溃退让这支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当时间进入十一月底,溃退的大潮逐渐逼近南京外围的牛首山地区时,这支原本不足五千人的独立旅,竟然奇迹般地收拢、整合成一支高达一万六千人的庞大队伍!
这其中,原独立旅的老骨干已不足六千(一路上有伤愈归队的老兵),一万余人,全是沿途收容的各路散兵。他们被混编成了六个步兵团(每团约二千人,陈阿海、李云龙、周志明、黄木生、丁伟、孔杰分别担任六个步兵团团长)、一个勉强凑出些马匹和车辆的骑兵侦察营(500人)、一个由各部队炮兵凑起来、却严重缺乏炮弹的炮团(500人)、以及一个无比庞大、负担沉重的近2000人的后勤辎重团单位、以及还在担架上面躺着的近1000人的伤兵(其他伤兵陆续伤愈归队)。
队伍臃肿,装备混杂,极度疲惫。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支队伍没有散掉。它保持着基本的建制和行军秩序,甚至保有相当的士气。虽然士兵们面黄肌瘦,军装破烂,但眼神中已不再是纯粹的恐慌和茫然,多了几分归属感和跟着“独立旅”或许能活下去、甚至将来还能再战的微弱希望。
这一切,得益于王林及其骨干团队超强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98章 溃潮孤礁 收残聚散向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