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危殆,着该师接令后,立即全部开出大别山区,北渡史河,向固始、潢川方向之敌发起主动攻势,不惜一切代价,迟滞敌军西进步伐,坚守待援!”
这道命令,在军事上合情合理,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
紧接着,蒋介石的语气变得更加深邃,说出了此次调动的另一层关键目的:“大别山乃敌后游击区,非主力兵团久驻之地。一支精锐之师,正当用于正面战场,与日寇主力决战,方能彰显其价值,也便于战区统一指挥补给。让他们到平原上去打,去消耗日军,这才是他们作为国家正规部队的职责所在。至于山区剿匪与游击,自有其他部队和当地保安团负责。”
这番话,巧妙地将“调虎离山”的政治意图包裹在“军事合理运用”的外衣之下。将139师调离其正在经营的山区根据地,推向一望无际的平原正面战场,一方面可以利用其战斗力达到迟滞日军的军事目的,另一方面也能使其暴露于日军主力火力之下,承受消耗,同时切断其与地方群众的密切联系,从根本上遏制其“乘机做大”的可能性。
“是!委座深谋远虑,此举既可解北线燃眉之急,亦能规范部队之用途,实为一举两得之策。”何应钦与陈诚齐声领命。他们都深刻理解了这道命令背后的全部含义。
一道看似寻常的军事调令,实则承载着战局、党争与战后布局的复杂重量,飞速发往了大别山深处。
岩洞内,油灯的光晕在粗糙的岩壁上跳跃,映照着王林毫无表情的侧脸。那份来自武汉的电报,此刻正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摊开在他面前的简陋木桌上,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冰冷的杀机。
政委王光道和参谋长钟光邦站在一旁,眉头紧锁,洞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远处山涧隐约的水声和电报员那边偶尔响起的、令人心烦意乱的电流嘶嘶声。
王林没有看他们,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岩壁,投向了未知的远方。但在他的脑海深处,一场无声的对话正在飞速进行。
系统,调出当前敌我态势图,叠加武汉军委会命令指示的行动区域。
三维立体地图应声展开,清晰的蓝线(日军)正从多个方向压迫向信阳。命令要求的出击区域——固始、潢川以东的平原地区,被系统用醒目的红色虚线框出,像一张血盆大口。那片区域地势平坦,极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展开和其优势炮火、航空兵发挥。
模拟执行军委会命令:我师能战主力(约2万6千人)全部开出山区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141章 阳谋之下 虎符催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