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延河星火铸剑江淮育英才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一月中旬,皖南山区已显深秋的萧瑟,但南陵地区的鄂皖苏军区临时指挥部驻地,却因一队特殊客人的到来而充满了热烈的生机。
晌午时分,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指挥部所在村落外的土路上。参谋长钟光邦带着几名机关干部和警卫战士,早已等候在此。远处,一支三十人左右的队伍正沿着山路迤逦而来。他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虽面带长途跋涉的疲惫,但步伐坚定,眼神中透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清亮与革命者的坚毅。
“来了!来了!”眼尖的通讯员低声道。
钟光邦整理了一下军容,快步迎上前去。队伍前方,一位戴着眼镜、身材颀长、年纪约莫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干部也加快脚步,率先敬礼,声音清朗而有力:
“报告首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员队队长赵刚,奉命率抗大总校支援干部及教员共三十人,前来鄂皖苏军区报到!请指示!”
他的身后,二十九名同志也齐刷刷地立正敬礼,目光齐集于钟光邦身上。这三十人,正是中央和抗大总校应王林之请,千里迢迢派来的“及时雨”——十名经验丰富的团级政工干部和二十名文化理论水平高的抗大优秀毕业生。
钟光邦连忙回礼,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用力握住赵刚的手:“欢迎欢迎!赵刚同志,各位同志们,一路辛苦了!我代表鄂皖苏军区司令员王林同志、政委王光道同志,以及军区全体指战员,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可是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宝贝疙瘩啊!”
他又与队伍中几位年纪稍长、明显更具沧桑感的政工干部一一握手:“同志们,穿越敌占区,千里跋涉,不容易啊!快,先进村安顿下来,喝口热水,吃口热饭!”
亲切的话语瞬间消融了旅途的劳顿和初来乍到的陌生感。赵刚代表大家表示感谢:“谢谢参谋长!能为华中敌后的抗战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们无比光荣的任务!路上虽然有些波折,但一想到前方的同志们在浴血奋战,我们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
在钟光邦的亲自引领下,支援队伍被安置在几间早已打扫干净的农舍里。后勤部门的同志送来了热水、热粥和简单的饭菜。虽然条件简陋,但周到细致的安排让这些来自延安的同志们倍感温暖。
下午,钟光邦陪同赵刚等人简单参观了指挥部的各个部门,并介绍了军区目前的基本情况、敌我态势以及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爱洋芋 作品《穿越湘江是红军但是啥都不会啊》第154章 延河星火 铸剑江淮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