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满脸笑容的三位老教授,陈凡却有些头疼。
他确实很想提前毕业、提前拿到硕士学位证,可是只要想到改开后历史上第一位硕士毕业生的“遭遇”,就有些不寒而栗。
陈凡没有参加78年3到5月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而是由江大徐教授利用了还没有完全废除的推荐制度,直接免试招录。
除了这部分极少数、大约全国总共只有两百个名额的免试研究生之外,78年的研究生考试,总共录用了10500多名考试合格的研究生,加起来共一万零七百多名。
这一万多名研究生,基本上集中在81年的6月份毕业。
不过也有少数例外。
比如易中天的同班同学、后来的著名魏晋文化史学家、书法家唐翼明。
唐冀明的父亲唐振楚曾经做过老常的秘书,所以当年哪怕拿到了全省第二的好成绩,也没能上大学,直到78年参加研究生考试,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武大中文系录用,与同样考上武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易中天成为同班同学。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之后,在80年12月,他又参加了留学生选拔考试,获得去美国留学的资格,并顺利办理下赴美留学的签证。
当时签证的有效期只有三个月,为了在期限内赶到美国,又不耽误研究生学习,唐冀明便向学校提出,申请提前毕业。
恰好那时候武大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学分制度,只要拿满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可以顺利毕业。
在学校同意了他的请求之后,唐冀明用了两个月时间,写出了自己六万字的毕业论文从建安到太康——论魏晋文学的演变。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把唐翼明的申请报到了教育部。
因为他是改开后第一届研究生,全国统一学制是三年,现在要提前半年毕业,学校做不了主。
部委收到申请之后,第一时间回复说:“你们必须把这个学生的全部成绩单和论文寄过来审查。”
审查通过后,领导又专门叮嘱:“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硕士毕业生,必须进行严格慎重的口试,口试委员会的教授不仅要有武汉大学的,还要有其他学校的,并且至少要有两名外地的。”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专门的答辩委员会组成了。
这个专供唐冀明毕业答辩的委员会一共有九位教授:武汉大学五位,武汉其他大学两位,外地的则有北大的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