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物资供给都处于“相对充足”状态。
所谓的相对充足,就是基本能满足城镇居民的“定量”供应。
70年代成人每人每月24斤主粮、4两油、一斤肉、20斤煤,一年一丈二尺的布,按工资约每20元一张工业券,。
到了80年代,那已经是改开以后,定量主粮提高到了30斤以上,重体力劳动者甚至能达到40多斤。另外从77年开始,京城的猪肉供应就增加到每人每月两斤,其他的油、煤、布也都有所增加。
对于这些定量,基本都能给与满足。
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相对充足,并不能掩盖物资缺乏的事实。
京城每人每月有两斤肉定量的同时,有些地方还在执行每月半斤的标准,除了主粮的标准还算统一,其他方面的副食品物资几乎全部都要减掉一部分。
哦,上海除外。
即便如此,农村地区就不说了,只以城市为例。
在杂交水稻普及之前,主粮供应必须要掺杂一部分粗粮,极少有全部都是细粮的时候。普及杂交水稻、并且包产到户以后,差不多就是84年左右吧,城市居民才基本实现主粮“细粮化”。
那只是主粮,副食供应就更不用说,连物资供应最充足的京城,也是在92年底才取消肉票,直到次年、也就是93年,才实现“猪肉自由”。
蔬菜方面,一到冬天,整个京城几乎就是大白菜当家,连萝卜土豆都少,更不用说南方地区相对比较常见的其他蔬菜。
要知道,那已经是八十年代,改开的春风吹遍全国,不管是松是紧,城镇居民的收入普遍得到提高。
1980年,京城的初级工、临时工等低收入群体的平均收入还是每月28元,到了1984年,这一标准就已经达到了每月75元,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也达到了每月150元左右。
等到1992年,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涨到了每月120元,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也已经达到了每月300元左右。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居民的副食品供应,竟然比七十年代并没有增加太多。
老百姓拿着钱,都买不到多少好东西,这能忍?!
于是,在1988年,为了缓解副食品供应紧张的社会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自提出该工程之日开始,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