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到,这个曾经被他视为对手的年轻人,似乎已经跳出了他熟悉的圈子,走上了一条他看不懂也追不上的快车道。
永隆银行的周明哲经理,则是在办公室的晨会上,特意拿着这份报纸,指着陈秉文的照片对团队说:“看看!这就是我上次力排众议批下三十万贷款的客户!
这个陈秉文短短时间,从深水埗一间糖水铺,到覆盖九龙的食品厂和销售网络,再到如今登上港岛商报头版!
这才是我们银行需要寻找和支持的、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家!”
他的语气带着自豪,陈秉文的成功,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一笔亮眼的业绩。
专访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名声。
接下来几天,陈记糖水各个流动点和标准店的生意,明显又上了一个台阶。
那篇报道成了最好的广告,顾客们不仅是为了糖水的美味,更是带着一种“看看这个重视品质的老板做的东西”的好奇和信任而来。
高振海兴奋地向陈秉文汇报:“文哥,旺角店今天上午就卖断货两次!伙计们都说,好多人是拿着报纸找来的!”
然而,经历过芝麻糊发苦事件,陈秉文内心没有丝毫的飘飘然。
名声是把双刃剑,捧得越高,摔下来时就越惨烈。
这次能化险为夷,甚至因祸得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及时、诚恳的危机公关和周教授那份权威报告带来的“科学背书”。
但下一次呢?如果问题出在更隐蔽的环节呢?
他深知,赞誉如同泡沫,一戳即破,唯有坚实的内功,才能支撑陈记走得更远。
建立独立品控部门,成了他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将高振海、钟强,以及长沙湾、观塘两厂的骨干班组长召集一起。
“各位,”陈秉文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这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最大的警钟。
我们陈记能有今天的局面,靠的是什么?是街坊的口碑,是工友的信任,是维园年宵打出来的招牌!但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品质!”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
“以前,我们规模小,靠经验、靠责任心,也许能管得住。
但现在呢?
长沙湾厂、观塘厂,每天生产几十桶、上百桶糖水,送到九龙几十个点!
每个环节稍有差池,送到顾客嘴里的就不是甜蜜,而是苦果!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十二编 作品《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第26章 落袋为安(求收藏月票推荐票求追读)